向华:家风传承中的三件珍宝
一个人现在的样子,是家庭造就的。拥有一颗孩子般纯净之心的人,一定是从家风传承中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
向华是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教学顾问,同时也是绘本文稿作者。十年来,他创作了“悟空,乖!”系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给孩子的诸子百家寓言故事”系列以及“熊猫圆宝”系列等诸多高质量的绘本作品。向华还做过动画编剧,他曾凭借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影片《宝莲灯》和青春动画的开山之作《我为歌狂》捧得了金鹰奖最佳动画编剧奖。我们熟悉的向华,是一有时间就去幼儿园、去小学、去偏远山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鸟老师,是一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和创意就眉飞色舞、想象力爆棚的故事人,是带着儿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在手工台前做手工的好爸爸。
不管岁月如何流淌,向华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未被尘世沾染的孩子,纯真又执着。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向华能与他们天然地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十几年来,他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搜集和整理,踏踏实实地进行绘本创作和教学,不受外界干扰。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这样的向华。
, 百拇医药
向华的母亲向前是《人民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她被王蒙、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这样的大作家亲切地称为“向前大姐”;向华的父亲陈剑雨是电影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剧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由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享誉国际影坛,牵线人和第一编剧正是陈剑雨。向华说,他和姐姐,现在的著名雕塑家向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无私奉献、安于清贫等传统知识分子烙印的家庭中成长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向华始终觉得身有珍宝。
越付出越快乐
绝大多数人都会记得作家的名字,却根本不知道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的编辑是谁;大多数人对经典影片的导演、演员甚至原著如数家珍,但很少关心过编剧是谁。向华的父母从事的正是这两种典型的“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向华印象中的父母总是通宵达旦地在灯下批改稿子,字斟句酌,一沓厚厚的小说稿或剧本,经常每一页都被他们圈点得满满当当,写满了各种批注。等作者或者导演来家里的时候,负责给客人端茶倒水的向华也会在旁边听父母掰开了揉碎了讲小说的情节片段怎样改写会更好,影视剧中的某一桥段该如何组织结构进行编排,等等。在向华家里进进出出的很多人,都是后来成名的大作家、大编剧或大导演,但向华的父母本身却并不出名,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一直非常安静且心甘情愿地做着这份工作。而且,他们真心地为作者的成长和作品的成功开心、骄傲,为那些还没能进入艺术殿堂最理想境界的新人着急,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帮助、培养他们。“做幕后工作的成就感远远超过站在台前的风光”,向华很小就懂得这个道理。
, 百拇医药
父母这样一贯无私付出、淡泊名利的作风,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向华和姐姐向京的人生观,他们长大后都做过教师、编辑,而且都非常迷恋这类默默耕耘、为他人付出的职业。向华尤其热衷于利用各种机会义务给缺少阅读体验的偏远地区的小朋友们讲故事。在孩子们听故事的欢笑声中,向华与当年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体会到了为他人付出的快乐,这也是家风传承给向华的珍宝。
向华说,付出不是目的,让他人得到才是目的。所以付出不是盲目的,是让生命在做一件又一件正确的事情中度过。不要以为付出就是吃亏,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认知中,从不计算付出与获得的得失比例,脑子里只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件事——做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不做,这比什么都重要。
“厚积薄发”的自觉
向华对家的印象,除了铺天盖地的书、杂志和资料,就是一幅写有“厚积薄发”的墨宝。那是老导演谢添所书,一直被挂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向华从小看到大,记得小时候指着字问过父亲那是什么意思,父亲并不多解释,让他自己想。后来,向华在对父母的观察和回忆中越来越理解了这4个字,将其视为座右铭,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人生准则。
, http://www.100md.com
知识分子父母给向华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向华说父母工作起来“特别使劲、特别较劲”,上班之外还经常熬夜,这是常态,因为父母太想抢回被浪费的时间,太想尽力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向华说尤其父亲是那种特别用功的人,几乎是加倍甚至是用几倍的力气工作。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转向电影艺术的研究,父亲看了海量的书和资料,用了大量的时间对电影美学、中西方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对著名导演和演员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直到现在,家里还有成箱成箱的资料和父亲当年的笔记。
年轻时的向华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对儿子是有期待的。正是因为父亲对他寄予了“厚积薄发”的高期望,才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束缚。现在的向华,虽然表面看起来是随和亲切的鸟老师,但和他一起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于教学、于自己作品的要求之严苛,有时候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他可能会用好几年的时间打磨一本绘本作品,甚至几年时间都在琢磨一个中国传统故事中的细节,反复推敲。向华说,他现在更加理解了“厚积薄发”的意义:想拿出一分的好东西,必须有一百分的“厚积”,而且越“厚积”的人会越“薄发”,因为一旦做到了“厚积”,就会不断地提升对自己的要求,“艺无止境”就是这么来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时代造成的原因,童年与父母的分离也成了向华心中永远的遗憾。现在的他在很多地方都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唯独在养育上,他希望走另一条路,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最大的耐心,但也不用过多的期望挤压彼此的空间。所以,向华一直是儿子最好的玩伴,他带着儿子一起阅读,一起在户外疯跑,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爱是信任。”向华非常笃定地这样认为,“相信孩子的好,相信他的内在能量一定会驱动他寻找正确的方向。”
真心相信善意和美好
在和向华多年的接触中,最经常听到他说的一个词是“幸运”。他把不收取报酬的绘本教学工作当幸运,把舟车劳顿去学校、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当幸运,把呕心沥血地创作绘本当幸运……有时候觉得他真的很像一个纯真的孩子,捡到一块圆圆的小石头,就是一天中最幸运的事。
向华说,这就是他的家庭传承给他的又一件珍貴宝物—内心永远相信真善美。他说父母从来不会对他和姐姐说什么“现实是残酷的”“现实需要竞争、需要不择手段”这样的话,因为父母自己首先相信人间有正道,相信不管世事如何纷扰,认定的路就一直走,做人标准一旦确立,一生执行,并不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他们认为那样只会迷失得更快。这样的家风传承让向华和姐姐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都很坚定,他们从不管这条路有没有人看好,一旦认定,就一头扎下去做,不摇摆,不怀疑,全情投入。现在看起来,姐弟俩在自己坚守的事业中都成就颇丰,应该说正是这样的家风赠予他们的礼物。
向华在养育儿子中的另一个重要感受,就是做好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觉得这也是他的父母给他的最大的教育启发。向华说其实他的父母当年都太过于投入工作,对他和姐姐很少说教,但父母的严格自律和与人为善,相信人世间真善美的执着,让他和姐姐很自然地被浸染,终究成为内心正直且真心地相信这个世界的底色是善意和美好的人。老子《道德经》中说:“能婴儿乎?”内心如孩童般天真无邪的大人,正是这样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http://www.100md.com
向华是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教学顾问,同时也是绘本文稿作者。十年来,他创作了“悟空,乖!”系列、“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给孩子的诸子百家寓言故事”系列以及“熊猫圆宝”系列等诸多高质量的绘本作品。向华还做过动画编剧,他曾凭借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影片《宝莲灯》和青春动画的开山之作《我为歌狂》捧得了金鹰奖最佳动画编剧奖。我们熟悉的向华,是一有时间就去幼儿园、去小学、去偏远山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鸟老师,是一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和创意就眉飞色舞、想象力爆棚的故事人,是带着儿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在手工台前做手工的好爸爸。
不管岁月如何流淌,向华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未被尘世沾染的孩子,纯真又执着。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向华能与他们天然地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十几年来,他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搜集和整理,踏踏实实地进行绘本创作和教学,不受外界干扰。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这样的向华。
, 百拇医药
向华的母亲向前是《人民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她被王蒙、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这样的大作家亲切地称为“向前大姐”;向华的父亲陈剑雨是电影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剧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由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享誉国际影坛,牵线人和第一编剧正是陈剑雨。向华说,他和姐姐,现在的著名雕塑家向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无私奉献、安于清贫等传统知识分子烙印的家庭中成长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向华始终觉得身有珍宝。
越付出越快乐
绝大多数人都会记得作家的名字,却根本不知道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的编辑是谁;大多数人对经典影片的导演、演员甚至原著如数家珍,但很少关心过编剧是谁。向华的父母从事的正是这两种典型的“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向华印象中的父母总是通宵达旦地在灯下批改稿子,字斟句酌,一沓厚厚的小说稿或剧本,经常每一页都被他们圈点得满满当当,写满了各种批注。等作者或者导演来家里的时候,负责给客人端茶倒水的向华也会在旁边听父母掰开了揉碎了讲小说的情节片段怎样改写会更好,影视剧中的某一桥段该如何组织结构进行编排,等等。在向华家里进进出出的很多人,都是后来成名的大作家、大编剧或大导演,但向华的父母本身却并不出名,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一直非常安静且心甘情愿地做着这份工作。而且,他们真心地为作者的成长和作品的成功开心、骄傲,为那些还没能进入艺术殿堂最理想境界的新人着急,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帮助、培养他们。“做幕后工作的成就感远远超过站在台前的风光”,向华很小就懂得这个道理。
, 百拇医药
父母这样一贯无私付出、淡泊名利的作风,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向华和姐姐向京的人生观,他们长大后都做过教师、编辑,而且都非常迷恋这类默默耕耘、为他人付出的职业。向华尤其热衷于利用各种机会义务给缺少阅读体验的偏远地区的小朋友们讲故事。在孩子们听故事的欢笑声中,向华与当年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体会到了为他人付出的快乐,这也是家风传承给向华的珍宝。
向华说,付出不是目的,让他人得到才是目的。所以付出不是盲目的,是让生命在做一件又一件正确的事情中度过。不要以为付出就是吃亏,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认知中,从不计算付出与获得的得失比例,脑子里只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件事——做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不做,这比什么都重要。
“厚积薄发”的自觉
向华对家的印象,除了铺天盖地的书、杂志和资料,就是一幅写有“厚积薄发”的墨宝。那是老导演谢添所书,一直被挂在家里显眼的位置。向华从小看到大,记得小时候指着字问过父亲那是什么意思,父亲并不多解释,让他自己想。后来,向华在对父母的观察和回忆中越来越理解了这4个字,将其视为座右铭,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人生准则。
, http://www.100md.com
知识分子父母给向华最深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向华说父母工作起来“特别使劲、特别较劲”,上班之外还经常熬夜,这是常态,因为父母太想抢回被浪费的时间,太想尽力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向华说尤其父亲是那种特别用功的人,几乎是加倍甚至是用几倍的力气工作。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转向电影艺术的研究,父亲看了海量的书和资料,用了大量的时间对电影美学、中西方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对著名导演和演员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直到现在,家里还有成箱成箱的资料和父亲当年的笔记。
年轻时的向华很怕父亲,因为父亲对儿子是有期待的。正是因为父亲对他寄予了“厚积薄发”的高期望,才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束缚。现在的向华,虽然表面看起来是随和亲切的鸟老师,但和他一起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于教学、于自己作品的要求之严苛,有时候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他可能会用好几年的时间打磨一本绘本作品,甚至几年时间都在琢磨一个中国传统故事中的细节,反复推敲。向华说,他现在更加理解了“厚积薄发”的意义:想拿出一分的好东西,必须有一百分的“厚积”,而且越“厚积”的人会越“薄发”,因为一旦做到了“厚积”,就会不断地提升对自己的要求,“艺无止境”就是这么来的。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时代造成的原因,童年与父母的分离也成了向华心中永远的遗憾。现在的他在很多地方都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唯独在养育上,他希望走另一条路,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最大的耐心,但也不用过多的期望挤压彼此的空间。所以,向华一直是儿子最好的玩伴,他带着儿子一起阅读,一起在户外疯跑,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爱是信任。”向华非常笃定地这样认为,“相信孩子的好,相信他的内在能量一定会驱动他寻找正确的方向。”
真心相信善意和美好
在和向华多年的接触中,最经常听到他说的一个词是“幸运”。他把不收取报酬的绘本教学工作当幸运,把舟车劳顿去学校、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当幸运,把呕心沥血地创作绘本当幸运……有时候觉得他真的很像一个纯真的孩子,捡到一块圆圆的小石头,就是一天中最幸运的事。
向华说,这就是他的家庭传承给他的又一件珍貴宝物—内心永远相信真善美。他说父母从来不会对他和姐姐说什么“现实是残酷的”“现实需要竞争、需要不择手段”这样的话,因为父母自己首先相信人间有正道,相信不管世事如何纷扰,认定的路就一直走,做人标准一旦确立,一生执行,并不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他们认为那样只会迷失得更快。这样的家风传承让向华和姐姐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都很坚定,他们从不管这条路有没有人看好,一旦认定,就一头扎下去做,不摇摆,不怀疑,全情投入。现在看起来,姐弟俩在自己坚守的事业中都成就颇丰,应该说正是这样的家风赠予他们的礼物。
向华在养育儿子中的另一个重要感受,就是做好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觉得这也是他的父母给他的最大的教育启发。向华说其实他的父母当年都太过于投入工作,对他和姐姐很少说教,但父母的严格自律和与人为善,相信人世间真善美的执着,让他和姐姐很自然地被浸染,终究成为内心正直且真心地相信这个世界的底色是善意和美好的人。老子《道德经》中说:“能婴儿乎?”内心如孩童般天真无邪的大人,正是这样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