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416237
输不起的宝宝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父母必读》 2019年第8期
     有些宝宝一心想赢,凡事都要争第一,赢的时候开心地乱蹦乱跳,输的时候就会非常生气,甚至大哭大闹。这是行为问题吗?

    果果和苗苗拿着风车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果果的风车转得慢了点儿,他不高兴了,非要和苗苗换;果果堆的积木不小心倒了,他又是一通哭和发脾气;看大哥哥拍球,自己却拍不起来,也哭个不停……宝宝为什么总想赢?

    宝宝为什么总是想赢?

    别担心,其实宝宝想赢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我要证明我自己:自我意识的成长

    1岁半之后到两三岁左右,随着宝宝身体运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能力,所以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比如模仿大人拿着喷水壶浇花、像模像样地扫地,学哥哥姐姐的样子拿笔乱涂乱画。而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宝宝发现自己“能浇水”“能扫地”“能画出线”,从而获得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就是自我意识。正因为如此,这阶段的宝宝特别渴望在各种活动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自然也会表现得特别在意结果。
, 百拇医药
    ●相互比较:不当的激励方式

    但是宝宝总是想赢的心理,除了和自身的心理成长有关,也与家庭的抚养方式密切相关。不少父母为了激励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比赛”,比如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就会说“看谁先吃完”,上床的时候又会说“看谁先睡着”,或者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时不时地说“你们几个比赛,看谁先拿到球”,或者说“你看苗苗已经喝完一大杯水了,我看看你能不能喝完”。这种看似激励的话语,实际上也同时暗示了宝宝“赢”了才好,争个第一才好。这种养育方式让宝宝养成了什么事情都和别人去比的习惯。

    而为了让宝宝产生胜任感,家长在很多事情上又常常造假,故意输给孩子,导致宝宝认为自己真的“很厉害”。习惯了被“冠军”的宝宝,突然面对真实的社交生活时,自然难以接受自己不是第一名的现实。

    3招让孩子摆脱输不起的魔咒

    那么如何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摆脱“输不起”的魔咒呢?父母可以试试这样做:
, 百拇医药
    尽早让宝宝接触同龄伙伴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的情节,爷爷奶奶扮演巫婆配合宝宝在家里玩,而在玩的过程中对孩子千依百顺。这实际上并非真实的社交世界,而是一种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宝宝是唯一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这非常不利于宝宝的心智成长。所以,从宝宝能坐开始,就应该多带宝宝在社区附近或游乐场和同龄的小伙伴接触,帮助宝宝尽早走出虚拟世界,感受真实的社交环境。

    体验自己的“不可能”

    这阶段的宝宝缺乏客观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会非常高,会选择一些在成人一看就知道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尝试,比如想帮妈妈洗碗。这时候其实是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的好时机,可以给孩子客观的评价“宝宝洗得很认真,但是没有妈妈洗得干净,将来你也会洗得很好的”,借此告诉宝宝,妈妈是“洗碗冠军”,爸爸是“擦地冠军”,爷爷是“读书冠军”,奶奶是“炒菜冠军”,宝宝是“哈哈大笑冠军”……借助游戏化的语言,帮助宝宝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进而将这种认知扩展到自己社交圈子里,可以让孩子试着说一说,比如苗苗是“玩风车冠军”,哥哥是“拍球冠军”,我是“捡球最快冠军”……这样的认知既可以讓宝宝学会自我认知,又能教会宝宝进行多元评价。
, 百拇医药
    给孩子搭建成长阶梯

    不要轻易让孩子完成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任务,比如非要让两三岁的宝宝认识多少个字,能讲多少个故事,搭多高的积木。当任务过难的时候,宝宝通过努力难以达成,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体验——我什么都干不成,从而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比如发脾气和哭泣,甚至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状态,见到一点困难就往后退缩。所以,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非常重要,切忌揠苗助长。

    同时,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和游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及时地向宝宝伸出援手。比如宝宝站在一个不太危险的高处想往下跳但是转了几圈都不敢的情况下,说他是“胆小鬼”,逼着他跳下来,或者吓唬他“危险!会摔伤”,直接剥夺他尝试的机会的做法都不可取,好的做法是在鼓励孩子冒险精神的前提下,向宝宝伸出援手,让宝宝在保护之下尝试跳一次,完成之后及时给宝宝鼓励:“哇!你已经跳下来了。你想想刚才跳的时候用的什么姿势,再试几次。你肯定就能自己跳下来啦!”, 百拇医药(刘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