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疗法,让你不再迷信“打点滴”
海军总医院主任药师 孙忠实
在医院里,时有这种情况:有的病人不管大病小病,一味要求医生给“打点滴”(医学上称静脉输液),并且要求加用消炎药(抗菌药),最好是新药、贵药和洋药。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打点滴”并不能包治百病,它有其相应的适应证,若使用不当还会带来不良后果,而近年来转换疗法的问世,更证实了人们不能迷信“打点滴”。
“打点滴”并非安全通道
“打点滴”的优点不言而喻,如见效快、加药或控制剂量方便。对于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感染,医师常选择抗菌药物用“打点滴”方式进行治疗。于是,有的人就对“打点滴”有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好像唯有“打点滴”才能治好疾病。其实,治疗疾病的效果并不取决于是否打过“点滴”,而主要看是否对症用药,以及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不论是“打点滴”还是口服治疗,不论是新药、贵药、洋药还是老药、便宜药、国产药,只要能治好你的病就是好药,就是好疗法。如果一味追求用新药、贵药、洋药或“打点滴”,就可能造成浪费,甚至成为不当用药的“牺牲品”。
“打点滴”有一定的风险,比如,输液中混有微生物或致热原,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的产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高烧、寒战、出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又如,输液中所含微粒、纤毛等异物的大小、数量超过了规定,就可能引起微循环障碍或栓塞,严重者可发生组织肉芽肿,影响机体多种功能。再如,输液中经常添加一种或几种药物,增加了污染机会,同时药物还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可见,滥用、乱用“打点滴”,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打点滴”并非安全通道。
转换疗法,异曲同工之妙
近10年来,随着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经济学已悄然进入医院,一些学者提出了抗菌治疗的转换疗法。所谓转换疗法,就是在发病初期或病情较急时,先采用“打点滴”方法,待病情适当控制后,及时从“打点滴”转变为口服药物治疗,这种口服药物的疗效与静脉注射药物相当。转换疗法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抗微生物治疗的一大潮流。
转换疗法与既往的多剂量、长期“打点滴”治疗方案相比,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减少。例如,医生在治疗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人时,开始使用头孢噻肟钠(凯福隆)1.0克,静脉滴注12小时1次,当病人热退、咳嗽和呼吸困难改善、血象与胃肠道吸收能力恢复正常后,立即停止“打点滴”,给予口服头孢克肟0.4克,每24小时1次。结果病人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平均住院天数由原来的6天缩短至4天。
转换疗法适用范围广,各种年龄、不同疾病均可应用。对患者来说,口服药物比“打点滴”方便易行,又同样安全有效,还大大节约了医疗费用。人们不必再迷信“打点滴”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