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2年第22期
编号:11029284
解读“青春残酷”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5日 《大众医学》 2002年第22期
解读“青春残酷”
解读“青春残酷”
解读“青春残酷”
解读“青春残酷”

     2002年夏季,在上海的东北角,举办了一个让人心灵震荡的画展。在展出的一个月里,不但上海画坛的前卫一派悉数到场,还吸引了包括棉棉在内一批与绘画比毫不沾边的年轻人不断地路去观看,就因为画展的主题——《青春残酷》。画展上展出的画作,画面或焦虑、或颓丧、或愤怒、或呆滞、或迷茫,甚至交杂着暴力和血腥。这些强烈地撞击着视者神经的画面,可以毫不费力地让人联想到《糖》、《晃晃悠悠》等所谓前卫小说中主人公的年轻身影,令人感受到困惑青春的惊心动魄。

    ·案例·

    残酷青春代表人物:

    继卫慧、棉棉等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今年又有17岁的“北京娃娃”春树出现;

    尹朝阳、田荣、忻海州、何森、赵能智、谢南星等参加《青春残酷》绘画的六位画家;

    接近下列感染源或符合下列症状的现代城市青年。
, http://www.100md.com
    感染源:

    DISCO、酒精、药物、PUNK、摇滚乐、性。

    症状:

    充满焦虑、颓丧、愤怒、迷茫、暴力、阴郁、迷幻等一系列矛盾的情绪;

    行为反叛,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常常以前卫姿态出现;

    喜欢与家庭、学校等主流机构断裂。

    近义词:

    反叛。

    个案一 棉棉:青春残酷已经过去

    棉棉的《糖》之所以出名,很重要的原因,《糖》不是虚构的,它是棉棉的真实经历。高中即退学开始“讨生活”的棉棉,最初带着她的手稿去京城闯天下,却屡遭拒绝,手稿在出版社、书商手里几度辗转……原因很简单,她的小说里充斥着地下摇滚歌手、同性恋、吸毒者、艾滋病患者,以及卖淫女、毒贩子等城市“灰色地带”的人群的生存方式,即使是爱情(小说中惟一美丽的东西),也始终在疼痛、恐惧、破碎、疯狂、忧伤中挣扎。一个女孩青春遭遇中的所有残酷现实都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人们将《糖》称为“残酷青春”小说。
, 百拇医药
    《糖》出版以后,对小说和棉棉本身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而来,主流女作家甚至不愿别人将他们与棉棉等当时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们相提并论。更多的中年人、棉棉的父辈们不禁叹息:“这些年轻人什么都不缺,为何偏偏选择堕落?”

    因而,在《青春残酷》绘画展上看到棉棉,自然并不是件惊奇的事,“青春残酷”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情结。棉棉说:“那种封闭、强烈、痛苦的东西,会让我有共鸣。”

    但对于现在的棉棉来说,《糖》已经成为了过去。“《糖》有很多的fans,小说出了那么久,但我至今还是每天会受到许多年轻读者寄来的信和邮件。他们都是《糖》的fans,是赛宁的情人。但对于我来,他们已经是过去了,我的生命还要向前走,向更高的层次走。”

    不过,当问及后不后悔过去的一切,她会马上蹦出四个字:“青春无悔。”“这一段青春的经历让我拥有了特别多的东西,我一直很骄傲,可以写出《糖》。它是最好的,它把这个时代中某一种人的情感真实表达了出来。那些年长的人根本不用焦虑,其实这些问题长辈们都有过,只是以前不允许20岁以下的人站出来说出真相。正因为我把《糖》写了出来,我才可以从那段生活中走出来,寻找新的高度。”
, 百拇医药
    “如果以后我来教育我的女儿,我绝对不会给她设定一个教育计划,我只会从旁边去观察她,以朋友的方式告诉她我的经验,但选择的权利还是她自己的,我不会去阻止她。因为,她的人生、她的生活还是要让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经历。”

    虽然青春无悔,但是青春给了她许多的东西,回首《糖》的那段日子,棉棉还是禁不住感叹:“真的是有太多的伤害。因为太年轻,我们什么都不懂,但我们有青春,所以我们觉得输得起。但输了,也就没有了。这就是青春的残酷。”

    个案二

    小瑛:真实的青春就是残酷

    采访之初,小瑛就一再关照,不要写出她的真实姓名,她说:“父母、同事看到后,他们不会理解的,我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这里的“小瑛”并非真名。

    两年前,小瑛从外地的一所大学毕业,回到上海工作,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国有企业,朝九晚五,过起了循规蹈矩的生活。可是即便这样,她还是忘不了大学四年的生活。
, 百拇医药
    “我很喜欢棉棉的小说,在有些人眼里,棉棉所说的那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酒精、摇滚乐,包括性,我所经历的和看到的,很多人大学的生活中都有。

    “当时,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堕落,虽然在老师和其他大部分的同学眼里,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在他们眼里,我绝对不是个好学生。

    “但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对每个孩子来说,大学都是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段。每个人都在这期间寻求成长。我的性格比较孤僻,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而大学中的老师也很少会有时间来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没有任何人告诉我经验,我只能自己面对所有的问题,而后成长。虽然这些经历中有很多的伤害,可是我毕竟成熟了。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的酸甜苦辣,你不去经历,又怎会了解。

    “如果说,惟一有什么后悔的,就是当初不懂事,没有好好念书。毕业时差点拿不到学位的时候,我才真的后悔,因为对不起父母,他们供我上大学很辛苦,拿不到学位,最失望的是他们。”
, 百拇医药
    个案三

    周江:我很享受残酷

    周江从工艺美校毕业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里他从来没有寻求过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从没有想过。为了生活,他为画廊打些零工,替广告公司刷过外墙广告,虽然朝不保夕,有时就像民工一样,把自己搞得又脏又累。可是他还是不愿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只要够生计就可以,我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他基本只干两件事:打电脑和搞行为艺术。还有就是和女朋友泡在一块。前不久,他拍了一段录像,里面讲的是枪、自杀等,无论它是否称得上是行为艺术,反正能够公开和其他艺术家展出,这就满足了。

    “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青春是否残酷,对于我来说,我选择这样生活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这让我觉得有劲。也许在长辈眼里,这种无业游民式的生活不可思议,他们会认为我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很酷,这就是我想要的。如果说,这是青春残酷的一种,那么我可以说,我乐意享受这种残酷。”
, 百拇医药
    电影

    《青春残酷物语》

    大岛渚很早的一部表达战后日本理想的幻灭、物质的冰冷、青春的残酷的经典影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看杨德昌的电影,几乎等于看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亦等于看了杨德昌眼中的台北演化史.《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

    高中学生小四,从不参与学校内外的青少年帮派。他认识了轻浮的女孩小明,并逐渐对她产生了感情。随后的一系列纠纷使他不得不陷入帮派斗争中。最后,小明移情别恋,当小四再次向小明表明心迹,但遭到小明断然拒绝时,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七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

    《香港制造》
, 百拇医药
    《香港制造》是陈果的成名作,边缘少年中秋爱上了身患绝症的少女阿萍,为帮阿萍治病,他接下了黑社会杀手的任务,可事实非他所想。中秋临阵脱逃,又被刺成重伤;阿萍还是去世了;长期受中秋保护的弱智少年阿龙暴尸街头;绝望的中秋也在复仇后死去。《香港制造》表现的是一场惨烈而失败的青春,影片中,无论是当小流氓、入黑社会、得绝症、杀人还是自杀,青春都是死路一条,所以中秋至死都是一脸漠然。

    小说

    《晃晃悠悠》

    《晃晃悠悠》以及后来的《支离破碎》等数部畅销小说作者,31岁的理科硕士,北京人石康直来直去描述他似乎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青春之路。阿莱、陈小露、大庆、华杨......一个个鲜活的青春男女非常自然地出现在小说里,他们自由自在地喝酒、上大学、工作、听音乐、找女人(或男人),做爱、分手。这是他们仅有的真实的生活,而对所谓的理想,所谓的未来,所谓的前途似乎从不挂在心上。
, 百拇医药
    《北京娃娃》

    《北京娃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青春残酷小说。作者春树,一个1983年出生、2000年辍学的北京女孩,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鲁迅。把自己的青春自白、无耻岁月写成长篇小说——《北京娃娃》。关于她的评论,最狠毒的是:17岁少女跟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用身体写作奋不顾身,疯狂超卫慧、九丹。

    音乐

    摇滚乐(Pock music)——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由美国西部的乡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乐的因素而逐渐形成。其中美国宗教歌曲,西部乡村音乐,黑人音乐中的节奏成分和布鲁斯音调等常融成一体。早期的摇滚乐多用吉他、钢琴、鼓、萨克斯管等乐器伴奏,音调奋亢喧闹,乐句简单而不断重复,节奏富有强烈的动力感,歌词内容多为学校生活、爱情等。60年代起转向反抗社会的主题,逐渐在欧美青年中风靡。后衍生出punk、grunge等众多流派,在全世界青年中普及开来。但在其历史上,有众多摇滚明星因吸毒、自杀等原因夭折。
, http://www.100md.com
    图注:

    图一 忻海洲 变动青春No.1 布面油画 2000年

    图二 田荣 匿名的生活 布面油画 2000年

    图三 何森 两个女孩 布面油画 2002年

    图四 尹朝阳 青春过去系列 布面油画 2000年

    每个人的青帮都有不适应期

    关于“青春残酷”的作品相继在文学界、美术界等一批年轻人身上出现,这是必然的。在本质上他们也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中国新生代艺术家中的断裂派,这种断裂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渎神,在精神上他们要求断奶;然后是与机构的断裂,他们并不担心与《人民文学》、作家协会等主流的艺术机构断绝联系,以边缘或者地下的方式出现;最后,他们在生活和道德观上,也常常以前卫的姿态出现。
, http://www.100md.com
    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他们的作品、她们的思想是好还是坏。我认为艺术家,的确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天赋的敏感,让他们总是能最早感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他们过早地面对性、麻醉药、DISCO,充满困惑,有些人说这是他们自找的,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而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对整个时代变化的一种反应。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这一切的确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判断好坏,而是如何面对,如何帮助处在精神困境中的年轻人,面对一切诱惑和伤害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绘画,最终以年龄来划分某种艺术形态都是没有理由的。但是,“青春残酷”的主题是永恒的,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一个不适应期。

    正确教育才有无悔选择

    章震宇:(心理学家)

    年轻人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表现为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动力性特别强,一直试图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要解决不同的问题,青春期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关于自我同一感的问题。而每个人都会有恐惧感、喜悦感等包含众多复杂感觉在内的情绪,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时期。恐惧感就会造成手足无措的消极表现,而喜悦感也许就是惊叹能力增长的积极体现。这就和每个人在这个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引导有关。
, 百拇医药
    但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都是年轻人自身探索社会、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就拿吸毒来说,在别人看来是坏事情,就像大人认为小孩子吃手指是坏习惯一样,但这就是他的认识方式。因而,他们的行为不是从简单判别好坏出发,而是受好奇心的趋使。俗话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说教,年轻人根本听不进,他们要自己尝试。

    这群年轻人有“青春残酷”这样的想法或感觉,除了上述生理、心理上的内在根源外,另外也与我们的社会教育不足有关系。年轻人不应该对产生的问题负完全的责任,更多的责任应该由父母和社会来负。北京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王极盛曾经做过一份研究,考察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结果有2/3的父母不合格。这很能说明孩子们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问题,而这个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又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

    对于已经成人的这批年轻人来说,现在我们惟一可以对他们说的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谁来对他们的选择负责呢?只有自己。关键是这个选择一定要是一个“知情选择”,就是在充分理解结果的情况下,做出的知情而非盲目的选择。年轻人要主动寻求教育和被教育的权利,从而保证年龄到达的时候,知识储备也可以保证作出“知情选择”。
, 百拇医药
    青春需要宽容,叛逆必须引导

    杨 雄:(社会学家 社会调查咨询中心)

    应该给青春残酷中的“残酷”两字加上引号,这个残酷已经不是原来的本意,它和流行语“酷”同出一辙,只是更有视觉冲击力。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之时,人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到压抑,在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中必然会有巨大的释放。这样的社会,是原子化的社会,人群的分化也会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开始注重个体,生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年轻人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刻,他们精力充沛、时间过剩,不像中年人有很多拖累。他们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但同时又不是处在社会的主流层,不占有权利的中心,因而只能通过服饰、语言、行为等另类方式来表现自我。为了引起关注,青年人的文化注定是反主流的,这其实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取向。

, 百拇医药     当代青年面临竞争激烈的社会,和不确定的未来,他们信奉的哲学就是“过程主义”,极端的体现就在年轻艺术家身上,而更普遍的在大部分的年轻白领身上,就体现为享乐主义。但是他们的享乐不是单单在物质上,他们注重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单纯的“满足感”,已经表现为从物质走向精神的追求。

    客观地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方面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反叛文化也在推动观念的进步,给陈腐和保守带来冲击。至于极端到吸毒、自杀、性乱,就是反文化了,应另当别论。

    对于广大的年轻人的反叛,我们在宽容的同时还是应该加强引导:主流文化要有明确的立场,多发扬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多表彰善事义举,倡导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应努力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紧张度。这样,少部分心态扭曲的青年可能得到必要的社会救助,浮躁、失落的心灵会有所归依,从而将青春期的反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至于因过分追求残酷、刺激和惨烈而影响个人一生和社会安定。

    ·结尾·

    2002年夏季,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情书》的导演岩井俊二带着他的新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来了。很多人都是奔着《情书》的唯美纯情而去的,但这回岩井俊二让他们大失所望。《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带来的是关于日本少年真实的残酷青春,男孩子抢劫、偷盗、迷恋残忍的暴力游戏、女生做援助交际……也许,这一切在日本中学生里面算是少数和另类吧?没有想到,一个日本的朋友说:“嗯,他们在青少年中的比例中大概占40%。”

    无论如何,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中国当代和今后的青年身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