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3年第15期
编号:11028515
能防脑梗死的“保护伞”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日 《大众医学》 2003年第15期
     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颈动脉狭窄和硬化,继而引起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及偏瘫等。其罪魁祸首是动脉血管内的硬化斑块以及一些不易溶解的血栓,它们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

    目前,预防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有:①手术治疗,即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保证在不中断颅内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这是一项创伤较大的手术,病人恢复比较慢。②介入治疗,即对颈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该法创伤较小、住院时间短,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容易造成硬化斑块碎片的脱落,出现脑梗死并发症。据有关资料报道,颈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20%~30%,故危险性较大。

    最近,我们研制成功一种脑保护过滤装置,即颈动脉保护伞,大大减少了脱落斑块阻塞脑血管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了脑梗死的发生率。具体地说,颈动脉保护伞是一个漏斗形滤器,介入治疗前,将它放置在颈动脉狭窄部位的上方,呈伞状打开。在行狭窄病变扩张和支架置入时,血流可以自由通过滤器,但术中脱落的斑块和血栓可全部被拦住收留在滤器中,这恰似一道安全栅栏,将脱落的斑块和血栓挡在脑外。手术结束时,脱落的斑块和血栓随同保护伞一同被取出(图1~4),整个手术始终在电脑屏幕的监控下进行。

    采用保护伞的介入治疗后,病人术后24小时就可正常活动,3天后可出院回家。这一技术对于高龄、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更为适用。

    目前,开展此项新技术的医院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 百拇医药(张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