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1101873
审视"医托"现象
审视"医托"现象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如今,各种产品、服务越来越市场化,接踵而来的营销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带有或隐藏着欺骗性的。近年来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大中城市医疗市场上的“医托”,就是这么一颗毒瘤。

    按理说,诊病就医,事关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危,丝毫马虎不得。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被“医托”欺骗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轻者因上当受骗赊了钱,重者还延误了诊疗时机,甚至因误诊误治险丢性命。如46岁的河南农民吴秀莲,为治疗视网膜脱落,在丈夫陪同下专程到上海寻求名医。可怎么也没想到,刚走到正规的专科医院门口就遭遇“医托”,不仅被骗去3000多元钱,还耽误了治疗时机,眼睛险些失明。

    像这一类的被骗事例几乎在所有的大城市都出现过。揭露医托、打击医托的行动在各地不断进行,新闻报道也可谓汗牛充栋,有的记者装扮成病人甚至“打入医托内部”进行跟踪报道,还有一些“医托”在良心发现、洗手不干后,主动揭发行骗内幕,一些大医院干脆在门诊部大厅前竖起了忠告病友谨防骗医的提示牌……然而,受骗上当的事情仍在发生。

    今天,我们请卢启华教授对“医托”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和审视,旨在提高读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警惕性,不给“医托”以可乘之机。

    ——编者

    给“医托”画张像

    "托"这个字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最初在北方流行。所谓“托”,有寄托、依靠、托付、委托和陪衬之意。现下则指怀揣肥厚佣金,设置诱人圈套,与雇主大唱双簧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无知群众上当,捞取不义之财者。这种人几乎是无孔不入,凡有利可图之处,便有“托”的身影。于是乎,我们的社会有了如车托、票托、饭托、店托等形形色色的“托”。

    由此推论, 那些专在较大正规医院和门诊部附近或大厅内徘徊,呼朋引伴,选准对象后主动出击,将准备就诊的病人指引到事先联系好的所谓"特色医院"或"专家门诊"那里看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91 字符
濡傛灉鎮ㄥ湪浣跨敤鎵嬫満绛夋祦瑙堟椂鏃犳硶鏌ョ湅鎴栦笅杞藉叏鏂囷紝鍙兘鏄鎼滅储寮曟搸澶辩湡鈥滆浆鐮佲€濓紝璇风偣鍑诲睆骞曟渶涓嬫柟鐨勨€滅數鑴戠増鈥濇垨鈥滃師缃戦〉鈥濊闂€�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淇℃伅闇€瑕� 2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