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士到院士 院士仍是战士
从战士到将军,从学生到院士,从医生到院长,从教员到校长,从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到世界消化病学大会主席,他把一个仅有几十人的消化内科建设发展成享誉华夏、驰名世界的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消化病医院,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历经18年探索提出的胃癌序贯预防策略,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其创新性研究成果荣获2008年医药卫生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
1953年,樊代明出生在重庆远郊的一个穷山村,少年时代贫寒的家境赋予了他勤奋、刚毅、朴实和不屈不挠的性格。1972年,19岁的樊代明到西藏亚东当兵,做了一名卫生员。团队驻扎在海拔4 800多米的滴水坑道里,严重缺氧,环境恶劣。在那里,两次目睹战友死亡的经历给了樊代明很大打击,也给了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医生的决心。
始终保持战斗状态
从战士到院士,有人说,是因为樊代明聪明。他思维开阔,爱好广泛,科研中善于触类旁通,因此面对困难时总是游刃有余,办法总比困难多。而熟悉他的人则知道,他比别人付出的多得多。“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首先还是战士”——这是樊代明爱说的话。他就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战斗的状态,才将别人的奋斗历程浓缩了,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收获着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樊代明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包括“973”“863”、国家攻关课题等在内的70余项基金资助,获得了包括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奖在内的24项高等级奖项,建成了全国消化界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浪逐前浪,人不能被成功蒙住双眼,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停地把终点当作起点,才能勇立潮头。”樊代明道出了他成果迭出的奥秘。在夫人刘斌教授的眼里,樊代明是一部“机器”。这并非抱怨其无情,而是指他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有规律。30多年来,他没有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点,晚上还经常去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去实验室关心学生科研进展。他的这一习惯也感染着他的科研团队,有人形象地把他们的工作节奏概括为“5+2”“白加黑”。有人对他说:“樊院士,您这么活着太累了!”他说:“顶多是身累心不累,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
半生精力倾注胃癌研究
, 百拇医药 1975年,樊代明被选送上了第三军医大学。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部队院校纪律严明,到点就熄灯,他常常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他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樊代明成为四医大西京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医生。1985年,当他以优异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时,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你们还是小学生⋯⋯”这话虽然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但要驳倒人家,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樊代明研究的课题是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学者在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极为困难。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樊代明投入了全部精力,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一消息震惊了日本同行,日本《药业时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成果。
为尽快让世界一流技术诞生在中国,回国后,樊代明带着同事建起了实验室,反反复复实验,翻阅查找大量文献。凭着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很快取得了成绩,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百拇医药
近20年的艰辛探索,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2009年1月,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樊代明和他的科研团队摘得了我国医学领域该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胃癌序贯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2008年9月,在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上,樊代明当选为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荣任该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就在这次大会上,世界胃肠病学会决定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届时,樊代明将任大会主席。
把消化科建成消化病医院
2008年11月11日,19层高、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西京消化病医院盛装“起航”, 拥有10个病区370张病床,集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监护室、内镜中心、介入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国际学术会议厅、餐厅于一体。
该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1995年,樊代明接任科主任时只有30多张病床。在他的出色“领航”下,消化内科在临床、科研、人才上逐渐强大,在管理、运营、文化上形成体系,领跑于国内消化学界。经过十几年的锐意进取,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1997年成为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和全军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0年成为全军医学研究所“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为首批“科技创新优秀研究群体”,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http://www.100md.com
精品理念引发“精品风暴”
2007年,樊代明从副校长升任校长时,校党委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在建校80周年(2034年)至100周年时,把四军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早在担任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樊代明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精品”。精品理念既体现在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精神追求上。医生要掌握精湛医术,教书要成为精品课教员,科研要出精尖成果,每一台手术、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都要精益求精。
2004年4月,被称为“学术盛宴”的精品讲座在消化科拉开序幕。为进一步解决学科学术发展思路问题,樊代明在全校推出了“精品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登台者既有名医名师,又有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8分钟内,既展示攻克医学前沿的成果,又探讨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不能说多余的废话。如果有人这样开头:“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樊代明马上会喊:“停!‘今天’二字多余,删去。”他说,“谁都知道是今天,不是昨天或明天。”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结果,是让精品讲座越办越精,听众越来越多。5年来,精品讲座开展了100多场,听众由最初的每场数十人、数百人到后来的2 000多人,场场爆满。为听讲座,有的人提前40分钟就去占座位,去晚了只能站在过道上甚至窗户外。
除了精品讲座,樊代明还设计了包括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优论文、精良设备、精细管理等18大精品工程的精品战略。因为他要的不是一两件精品,而是要把学校建成精品。在这场“精品风暴”中,谁不靠“精”的边,就得自己“靠边”。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人人充满了危机感,争先恐后地向精品迈进。, 百拇医药(王丽云)
1953年,樊代明出生在重庆远郊的一个穷山村,少年时代贫寒的家境赋予了他勤奋、刚毅、朴实和不屈不挠的性格。1972年,19岁的樊代明到西藏亚东当兵,做了一名卫生员。团队驻扎在海拔4 800多米的滴水坑道里,严重缺氧,环境恶劣。在那里,两次目睹战友死亡的经历给了樊代明很大打击,也给了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医生的决心。
始终保持战斗状态
从战士到院士,有人说,是因为樊代明聪明。他思维开阔,爱好广泛,科研中善于触类旁通,因此面对困难时总是游刃有余,办法总比困难多。而熟悉他的人则知道,他比别人付出的多得多。“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首先还是战士”——这是樊代明爱说的话。他就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战斗的状态,才将别人的奋斗历程浓缩了,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收获着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 百拇医药
近年来,樊代明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包括“973”“863”、国家攻关课题等在内的70余项基金资助,获得了包括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奖在内的24项高等级奖项,建成了全国消化界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浪逐前浪,人不能被成功蒙住双眼,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不停地把终点当作起点,才能勇立潮头。”樊代明道出了他成果迭出的奥秘。在夫人刘斌教授的眼里,樊代明是一部“机器”。这并非抱怨其无情,而是指他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有规律。30多年来,他没有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点,晚上还经常去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去实验室关心学生科研进展。他的这一习惯也感染着他的科研团队,有人形象地把他们的工作节奏概括为“5+2”“白加黑”。有人对他说:“樊院士,您这么活着太累了!”他说:“顶多是身累心不累,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
半生精力倾注胃癌研究
, 百拇医药 1975年,樊代明被选送上了第三军医大学。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部队院校纪律严明,到点就熄灯,他常常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他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樊代明成为四医大西京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医生。1985年,当他以优异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时,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你们还是小学生⋯⋯”这话虽然听起来让人难以接受,但要驳倒人家,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樊代明研究的课题是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学者在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极为困难。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樊代明投入了全部精力,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一消息震惊了日本同行,日本《药业时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一成果。
为尽快让世界一流技术诞生在中国,回国后,樊代明带着同事建起了实验室,反反复复实验,翻阅查找大量文献。凭着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很快取得了成绩,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百拇医药
近20年的艰辛探索,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2009年1月,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樊代明和他的科研团队摘得了我国医学领域该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胃癌序贯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空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2008年9月,在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上,樊代明当选为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荣任该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就在这次大会上,世界胃肠病学会决定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届时,樊代明将任大会主席。
把消化科建成消化病医院
2008年11月11日,19层高、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西京消化病医院盛装“起航”, 拥有10个病区370张病床,集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监护室、内镜中心、介入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国际学术会议厅、餐厅于一体。
该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西京医院消化内科,1995年,樊代明接任科主任时只有30多张病床。在他的出色“领航”下,消化内科在临床、科研、人才上逐渐强大,在管理、运营、文化上形成体系,领跑于国内消化学界。经过十几年的锐意进取,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1997年成为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和全军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0年成为全军医学研究所“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为首批“科技创新优秀研究群体”,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http://www.100md.com
精品理念引发“精品风暴”
2007年,樊代明从副校长升任校长时,校党委制定了这样的目标:在建校80周年(2034年)至100周年时,把四军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早在担任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樊代明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精品”。精品理念既体现在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精神追求上。医生要掌握精湛医术,教书要成为精品课教员,科研要出精尖成果,每一台手术、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都要精益求精。
2004年4月,被称为“学术盛宴”的精品讲座在消化科拉开序幕。为进一步解决学科学术发展思路问题,樊代明在全校推出了“精品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登台者既有名医名师,又有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8分钟内,既展示攻克医学前沿的成果,又探讨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不能说多余的废话。如果有人这样开头:“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樊代明马上会喊:“停!‘今天’二字多余,删去。”他说,“谁都知道是今天,不是昨天或明天。”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结果,是让精品讲座越办越精,听众越来越多。5年来,精品讲座开展了100多场,听众由最初的每场数十人、数百人到后来的2 000多人,场场爆满。为听讲座,有的人提前40分钟就去占座位,去晚了只能站在过道上甚至窗户外。
除了精品讲座,樊代明还设计了包括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优论文、精良设备、精细管理等18大精品工程的精品战略。因为他要的不是一两件精品,而是要把学校建成精品。在这场“精品风暴”中,谁不靠“精”的边,就得自己“靠边”。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人人充满了危机感,争先恐后地向精品迈进。, 百拇医药(王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