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0年第8期
编号:11938383
炎炎夏日,严防心脏“出状况”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大众医学》 2010年第8期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是令心脏病患者忧心忡忡的一道“难关”。实际上,夏季亦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科学家们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季节相关,冬、夏两季常出现“双高峰”。有调查发现,在我国武汉、广州、湛江地区,除冬季外,心肌梗死的发病在每年7、8 月份也会出现一次小高峰。而日本和美国新奥尔良地区的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呈现相同趋势。

    心脏病为何易在夏季发作?

    首先,夏季白天光照时间长,人体丘脑的松果体在白天长时间处于“停工”状态,褪黑素分泌减少,生物钟节律改变。同时,夏夜天气燥热,人们的睡眠质量欠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

    其次,夏季气温高,人体四肢和体表血管扩张,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心肌细胞相对缺血,易导致心脏病,尤其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

    第三,夏季高温,人体分泌汗液增多,水分随着汗液被大量蒸发,血液被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的发生。

    第四,在高温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情容易烦躁,心率偏快,冠状动脉易收缩,易导致猝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第五,夏季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相对降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常会感到胸闷、气短,严重时,就会发生急性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此外,日本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气温的变化会引起体内酶学的改变,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他们在人工气象条件下,观察到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受损的指标)变化无一定倾向性,而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受损的指标)在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都会显著增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