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1年第2期
编号:11986852
他,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5日 《大众医学》 2011年第2期
     1924年11月,祖籍江苏兴化的王振义在上海出生。他自幼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贯优秀。7岁那年,王振义的祖母不幸因伤寒病逝,一家人悲痛欲绝。年幼的王振义从此暗暗下定决心,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学医。1942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从医道路。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他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当时,整个广慈医院只有5名住院医生,王振义和他的四个同学们不仅要管理内科、外科的所有病人,还要负责传染科病房,以及急诊的夜间值班,异常忙碌和艰苦。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生时的经历,王振义表示,那段“没日没夜”的临床实践经历让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他日后的行医生涯影响很大。

    1953年,王振义被分配到血液内科工作。王振义发现,不少病人在拔牙后出血不止,原因不明,用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了搞清病因,他没日没夜地查阅文献,发现国外有关于“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经过刻苦钻研,王振义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血友病A、B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1959年,王振义被安排到白血病病房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与白血病“正面交锋”,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希望能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数十位急性白血病病人相继过世。面对残酷的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唯有遵循科学规律,一步一步研究,只有寻找到降服病魔的方法,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之后的一段时间,王振义被调离了广慈医院,研究被迫中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