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心理考验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
一年一度的高考迫近,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会承受一定的心理考验。那么,怎么从容应对呢?
1 焦虑
现象解析
这是考前最为明显和普遍的一种心理困扰。虽然家长和考生都很清楚,考试焦虑不可避免,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是仍然难以做到说服自己、并且心情平和地去接受它。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当高考临近,很多人为的因素制造了紧张。比如,学校的倒计时牌营造了临考前异常的氛围,家庭成员小心翼翼、过度关注,同学之间心神不宁情绪的相互感染,等等。
家长要做哪些事
首先,如果考前出现心神不宁、听不进父母劝告、思维变缓等现象,家长可以跟考生一起理性分析—下:①心神不宁、焦虑烦躁,这是一种考前情绪反应,是人调动生理与心理功能来应对重大事件的准备,是为了将自我调整到一个合适状态,避免懈怠。就如同面对危险情境时,人会处于高度戒备和自我保护状态,这很有必要。②考前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能使人处于适当兴奋和情绪最佳状态,精力集中,信心满怀。③思维变慢,知识回忆迟缓,这是考前大脑处于满负荷状态时,身体本能的一种反应,并非真正的生疏或遗忘。在考场中,做题时应用到知识,由易到难,会自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触类旁通。因此,不必过虑。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如生活中很多人带着病症生活一样,拥有某些心理症状并不可怕,试着与症状并存。只要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就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对心态方面的要求过于绝对或是完美,反而会受其累。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很多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考前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尽量把高考和平时模拟考试想得差不多,找到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这样焦虑就减少了。他们大多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以自己为主,轻松备考,有条不紊。
2 退缩、放弃、自责、茫然
现象解析
有些考生因自我要求和期望太高、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拼尽了全力成绩却一直提高不了。于是,考前发现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做题的状态日渐下滑,信心急剧下降,出现严重的焦虑、厌学情绪。这种无望的感觉摧毁了努力的信心,他们打算放弃高考,来年重新再来。这是典型的高考压力下的退缩放弃心理,回避现实。事实上,此时考生紧张复习,身心疲惫,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眼看高考就要来了,好像自己快“撑不住”了。这是考前复习“高原反应心理状态”,越临近考试症状越明显。这就如同一个爬山的人,在快爬到山顶时会特别难受,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感觉。还有很多考生面临高考,自责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导致缺漏的知识太多。还有的产生茫然心理,不知应该怎么复习。
, 百拇医药
家长要做哪些事
告诉孩子平静下来,既然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局已定,不妨接受这一现实,并争取在目前的水平下考出最好成绩。如果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高考,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复习上不要乱了方寸,应从容而有序,比如可找出自己不熟悉的重点知识加以复习等。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身边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学生如此说:如果真是考试成绩差,且平时一贯如此,即使第二年重新再来,成绩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不妨摆平心态试一试,早入学早就业。
3 迷信
现象解析
每当高考前,总有一些家长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活动,比如到寺庙烧香,祈求“金榜题名”。还有的人要求出门坐车时,车牌不能带谐音不好的数字。也有的女生为图“吉利”,考前服用避孕药品,暗示“必赢”。另外,还有人考前不穿深蓝色衣服,以免暗示题目“深难”;不能洗头,否则会“洗掉”大脑里的记忆,等等。这类迷信行为实际上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寄托,反映了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做法会让家长不再关注孩子的自我努力,而将成功与否的决定权交付给看不见、靠不住的事物,反而会扰乱考生学习的心情。
, http://www.100md.com
家长要做哪些事
家长应该相信,决定考试结果的,最主要的是考生平时的学习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自己不能迷信,那样可能对孩子学习有一定干扰。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前环境上,让考生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考前复习好,在考试中发挥好。
高考前10天:家长应告诉孩子的5点
别惦记着失误 根据研究,大多数考生成绩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或失常发挥。这说明,考试失误属于小概率事件,绝大部分同学学习水平基本已成定局,期望出现大的奇迹不现实,想着自己发生重大失误也不太可能。
找出不变的因素 帮助考生分析一下,高考考点知识与平常复习相比没有变化,考试的仍是自己,这些影响考试的最核心因素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比如考场,监考老师。因此,要相信自己考试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起伏。
, 百拇医药
学会沟通交流 告诉孩子,如果考前有不良情绪,应及时表达出来,获得支持和理解,不让情绪累积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处于困扰中的人能将自己问题清楚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治疗。倾诉的过程就是梳理问题的过程,也是宣泄情绪的理想方式。另外,可多增加外向型活动,比如慢跑、打球、爬山,唱歌等。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压力释放。
避免复习极端化 在高考前10天,复习需要调整方式,不能一头扎进书本不分东南西北。但是,复习也不应该完全停止,以防“急刹车效应”带来的心理不适。此时适宜梳理知识,根据高考科目顺序合理安排,巩固强化平时易错题目,浏览重要公式概念。不宜强攻艰深怪题,因为久攻不下容易导致沮丧、灰心。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面对问题不回避为上策。很多考生出现情绪纠结,自己无法解决,而大多家长也不拥有丰富的高考经验与心理常识。因此,高考前夕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是一项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http://www.100md.com(沈克祥)
1 焦虑
现象解析
这是考前最为明显和普遍的一种心理困扰。虽然家长和考生都很清楚,考试焦虑不可避免,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但是仍然难以做到说服自己、并且心情平和地去接受它。其根本原因在于,每当高考临近,很多人为的因素制造了紧张。比如,学校的倒计时牌营造了临考前异常的氛围,家庭成员小心翼翼、过度关注,同学之间心神不宁情绪的相互感染,等等。
家长要做哪些事
首先,如果考前出现心神不宁、听不进父母劝告、思维变缓等现象,家长可以跟考生一起理性分析—下:①心神不宁、焦虑烦躁,这是一种考前情绪反应,是人调动生理与心理功能来应对重大事件的准备,是为了将自我调整到一个合适状态,避免懈怠。就如同面对危险情境时,人会处于高度戒备和自我保护状态,这很有必要。②考前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能使人处于适当兴奋和情绪最佳状态,精力集中,信心满怀。③思维变慢,知识回忆迟缓,这是考前大脑处于满负荷状态时,身体本能的一种反应,并非真正的生疏或遗忘。在考场中,做题时应用到知识,由易到难,会自然出现记忆恢复现象,触类旁通。因此,不必过虑。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如生活中很多人带着病症生活一样,拥有某些心理症状并不可怕,试着与症状并存。只要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就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对心态方面的要求过于绝对或是完美,反而会受其累。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很多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考前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尽量把高考和平时模拟考试想得差不多,找到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这样焦虑就减少了。他们大多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以自己为主,轻松备考,有条不紊。
2 退缩、放弃、自责、茫然
现象解析
有些考生因自我要求和期望太高、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拼尽了全力成绩却一直提高不了。于是,考前发现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做题的状态日渐下滑,信心急剧下降,出现严重的焦虑、厌学情绪。这种无望的感觉摧毁了努力的信心,他们打算放弃高考,来年重新再来。这是典型的高考压力下的退缩放弃心理,回避现实。事实上,此时考生紧张复习,身心疲惫,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眼看高考就要来了,好像自己快“撑不住”了。这是考前复习“高原反应心理状态”,越临近考试症状越明显。这就如同一个爬山的人,在快爬到山顶时会特别难受,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感觉。还有很多考生面临高考,自责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导致缺漏的知识太多。还有的产生茫然心理,不知应该怎么复习。
, 百拇医药
家长要做哪些事
告诉孩子平静下来,既然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局已定,不妨接受这一现实,并争取在目前的水平下考出最好成绩。如果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高考,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复习上不要乱了方寸,应从容而有序,比如可找出自己不熟悉的重点知识加以复习等。
不妨转告孩子成功者的经验——
身边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学生如此说:如果真是考试成绩差,且平时一贯如此,即使第二年重新再来,成绩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不妨摆平心态试一试,早入学早就业。
3 迷信
现象解析
每当高考前,总有一些家长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活动,比如到寺庙烧香,祈求“金榜题名”。还有的人要求出门坐车时,车牌不能带谐音不好的数字。也有的女生为图“吉利”,考前服用避孕药品,暗示“必赢”。另外,还有人考前不穿深蓝色衣服,以免暗示题目“深难”;不能洗头,否则会“洗掉”大脑里的记忆,等等。这类迷信行为实际上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寄托,反映了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做法会让家长不再关注孩子的自我努力,而将成功与否的决定权交付给看不见、靠不住的事物,反而会扰乱考生学习的心情。
, http://www.100md.com
家长要做哪些事
家长应该相信,决定考试结果的,最主要的是考生平时的学习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自己不能迷信,那样可能对孩子学习有一定干扰。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前环境上,让考生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考前复习好,在考试中发挥好。
高考前10天:家长应告诉孩子的5点
别惦记着失误 根据研究,大多数考生成绩与平时学习状况几近持平,出现的浮动一般在5%~10%,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超常或失常发挥。这说明,考试失误属于小概率事件,绝大部分同学学习水平基本已成定局,期望出现大的奇迹不现实,想着自己发生重大失误也不太可能。
找出不变的因素 帮助考生分析一下,高考考点知识与平常复习相比没有变化,考试的仍是自己,这些影响考试的最核心因素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比如考场,监考老师。因此,要相信自己考试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起伏。
, 百拇医药
学会沟通交流 告诉孩子,如果考前有不良情绪,应及时表达出来,获得支持和理解,不让情绪累积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处于困扰中的人能将自己问题清楚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治疗。倾诉的过程就是梳理问题的过程,也是宣泄情绪的理想方式。另外,可多增加外向型活动,比如慢跑、打球、爬山,唱歌等。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压力释放。
避免复习极端化 在高考前10天,复习需要调整方式,不能一头扎进书本不分东南西北。但是,复习也不应该完全停止,以防“急刹车效应”带来的心理不适。此时适宜梳理知识,根据高考科目顺序合理安排,巩固强化平时易错题目,浏览重要公式概念。不宜强攻艰深怪题,因为久攻不下容易导致沮丧、灰心。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每个人都会碰到问题,面对问题不回避为上策。很多考生出现情绪纠结,自己无法解决,而大多家长也不拥有丰富的高考经验与心理常识。因此,高考前夕面对孩子的问题,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是一项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http://www.100md.com(沈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