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22366
博思勤动——记中国小儿外科之父\本刊顾问委员会委员张金哲院士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大众医学》 2011年第9期
     他,曾用手术刀挽救过成千上万患儿的生命;

    他,为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他,曾荣获小儿外科领域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

    他,是同行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医学大家”;

    他,是孩子们眼中和蔼慈祥的“张爷爷”;

    他说,好的儿科医生一定是爱孩子的;

    他认为,医生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患者的病治好;

    他今年已经91岁,但他说自己还不老,还想为孩子多做些事情;

    他,就是享誉国内外的小儿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

    勇于挑战:开创中国小儿外科之先河

    1920年9月,张金哲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属天津市)。少年时代的张金哲品学兼优,尤其偏爱书画。报考大学时,他抱着“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想法,毅然选择了学医。1938年,张金哲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并于194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大学期间,因抗战关系,他被迫从北京转到上海,在上海医学院完成了学业。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张金哲回到北京,进入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上了一名普外科医生。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没有独立的儿童医院,仅北京和上海有两家带病房的儿科门诊部,主要诊治小儿内科疾病,小儿外科在当时还是空白。谈起自己当初为何会选择“乏人问津”的小儿外科专业,张金哲无限感慨地谈到了两件事。

    1945年,张金哲正在外科值班。他的一位中学老师的孩子患白喉,呼吸道梗阻,生命垂危,必须立即行气管切开术。然而,当张金哲请上级医师协助做手术时,上级医生却告诉他,“这里没人会做小婴儿的手术。” 结果,张金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孩子死在急诊室……这件事对年轻的张金哲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1948年,全国流行产房皮下坏疽,新生儿一旦感染,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作为外科住院总医师的张金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病理科的教授一起研究,发现唯有在发生大面积感染之前切开皮肤、排出脓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