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69044
肝硬化,时时警惕:救治一位年轻病人引发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5日 《大众医学》2013年第6期
     生活实例

    患者小张32岁,因突然大量吐血前来就医。诊断后发现是乙肝肝硬化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导致大出血。于是,立即为患者大量输血,实行止血等抢救措施。经过努力,生命才得以挽救。患者家人在痛心疾首的同时,对疾病的发生想不通:患者才32岁,平时能吃能喝,并无不适,天天正常上班,怎么会发生肝硬化、大出血呢?

    笔者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后得知:其母亲在35岁时患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而去世。此次吐血症状出现之前,他也知道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是,由于没有不适,没有进行有关乙肝方面的任何相关检查。仅仅参加了单位体检,但体检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医生感言

    数十年临床观察发现,乙肝病人如果不经过抗病毒治疗,病情将不断迁移演变:可由慢性乙肝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近来研究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是乙肝病毒所致。

    根据小张母亲因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去世这一情况,可推断其母亲长期携带乙肝病毒,因无症状而未每年定期进行数次必要的检查,最终因肝癌晚期而去世。小张可能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在出生时就感染了乙肝病毒,成为一名慢性乙肝患者。这些事实引人深思:明知自己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为什么不去专科门诊定期检查随访呢?明知自己母亲因肝癌而去世,自己同样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为什么不多几分警惕呢!

    究其原因,一部分慢性乙肝病人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疲劳等症状。这类轻微的症状往往被病人忽视——误以为是由于作息不规律或反复加班所致,或以为是“感冒”。而且,小张缺乏必要的乙肝方面的医学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健康给予足够重视。比如,他根本不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每年定期数次检查乙肝病毒相关检查项目,导致未能防患于未然。

    10大因素增加肝硬化风险

    一般地说,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有25%的人病情会转为肝硬化。根据多年随访研究,慢性乙肝演变为肝硬化有以下几个危险因素:①慢性乙肝反复发作;②长期单纯保肝降酶治疗,而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掩盖了病情的发展及进程;③没有定期检查乙肝病毒(HBV)DNA和肝功能;④抗病毒治疗不规范、耐药致肝病进展;⑤40岁后仍为乙肝大三阳;⑥男性;⑦酗酒;⑧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或丁肝病毒;⑨由于胡乱治疗、不正规治疗等原因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⑩有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劳累,作息不规律,致乙肝反复发病。

    肝硬化的形成一般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往往不知不觉就发展到了肝硬化阶段。慢性乙肝转化为肝硬化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故肝硬化的发生多在40岁以后。但现实中不少年轻人也在不知不觉中由慢性乙肝发展成了肝硬化。因此,一定要时时警惕,年轻乙肝患者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乙肝病毒感染者常用检查项目

    HBV DNA(乙肝病毒DNA)

    ALT(丙氨酸转氨酶)

    AFP(甲胎蛋白)

    超声显像检查

    肝组织学检查

    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其他必要的相关检查

    预防关键:常检查,抗病毒

    预防肝硬化的关键是: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要定期去做数次检查,尤其是有慢性乙肝、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者更应该重视。一旦检查发现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就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不但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而且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状况、甚至可以逆转肝硬化。

    我国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要求:①持续丙氨酸转氨酶正常且乙肝病毒DNA阴性者,建议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乙肝病毒DNA、丙氨酸转氨酶、甲胎蛋白和超声显像检查。②丙氨酸转氨酶正常但乙肝病毒DNA阳性者,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乙肝病毒DNA和丙氨酸转氨酶,每6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超声显像检查;必要时应做肝组织学检查。③一旦乙肝病毒DNA阳性,同时丙氨酸转氨酶达正常值上限2倍,必须接受抗病毒治疗。④年龄40岁以上、肝纤维化严重或有脾大等病情进行性发展,只要丙氨酸转氨酶异常,就应该接受抗病毒治疗。 (尹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