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5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563028
贫血:可能是缺硒“惹的祸”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大众医学》2015年第5期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遍布各组织器官和体液,对许多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硒缺乏容易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不仅可以引起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而且还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威胁人类健康。

    硒缺乏:红细胞膜容易受损

    我们知道,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正常情况下,全身成熟红细胞总数中每天约有1/120因衰老而消亡,同时,有相等数量的新的成熟红细胞生成,如此,使得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保持恒定。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如硒缺乏,使得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过早或过多地被破坏,就可能发生“溶血”。此时,通常骨髓会加速造血,以补偿红细胞的不足。但是,如果红细胞的破坏能力超过了骨髓最大代偿能力,以致新生红细胞不能补足破坏的红细胞数量,就会发生贫血,这种贫血称之为“溶血性贫血”。

    研究证实,硒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抗氧化作用,是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强力抑制剂,能“抗衰老”,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如果人体缺乏硒元素,红细胞膜的膜结构完整性很容易受到破坏,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一旦红细胞的破坏能力超过骨髓最大代偿能力,就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

    老幼孕缺硒:更易受到伤害

    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胎儿缺乏硒元素容易出现发育迟缓;缺硒的新生儿中,早产比例较高,并且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除此之外,孕妇和青少年也是容易缺硒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机体营养消耗大,如不注意及时摄入营养素,也容易出现硒缺乏,进而出现溶血性贫血。

    研究人员还发现,老年人是贫血高发群体,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老年贫血患者的血液中,大多硒含量不足。分析认为,老年人缺乏硒元素和平时营养摄入不足有关,加之机体代谢减缓,容易出现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现象。再加上,骨髓造血能力衰退,来不及补偿,最终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

    饮食均衡:预防硒缺乏的宝典

    根据中外科学工作者对食物含硒量的测定,我们可以发现:蛋白质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低的食品含硒量,其顺序为动物脏器>海产品>鱼>蛋>肉>蔬菜>水果。可见,动物性食物含硒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居民摄入动物性食物不断增多,但是,中国居民饮食习惯还是以食用植物性食物为主,这可能导致动物性食物不足,硒的摄入量偏低。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粮食主要种植地,如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为低硒地区,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这也可能造成食用这些地区粮食的人群普遍缺硒。

    一般地说,中国成年人除食物之外,每日应补硒25微克以上;缺硒成年人每日应补硒50微克或75微克以上。在天然食物中,富硒大米、富硒小麦、海鲜、蘑菇、鸡蛋、大蒜、银杏等含硒元素都比较高,因此,缺硒人群可以适当多摄入一些这类食物。可以这么说,只要食物摄入适当,硒元素缺乏及其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当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硒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