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指标“把脉”人体“血管树”
血管病变:后果严重
血管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管损伤病变,以及血管损伤引起的心脏、脑、肾等靶器官病变。国内外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位列发病率和死亡原因首位,且发病人群正趋年轻化。
人体血管系统主要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动脉系统病变后果较严重,如脑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性痴呆、脑梗死等;心血管病变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肾动脉狭窄会导致青年人高血压;下肢血管病变会导致下肢发凉,疼痛,行走困难,下肢趾端发黑、坏疽。静脉系统病变较轻者可有下肢肿胀、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有致命危险。
十大指标评估血管病变
①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简单易测,用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即可测得。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变窄。患者血压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等。
②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血管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向严重心血管事件进展的重要“推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可干预、可逆转的,故临床检测和干预的价值较高。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简单方法是通过超声测量前臂肱动脉加压后血流刺激血管内皮引起的肱动脉扩张情况,即“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FMD可间接反映动脉的内皮功能和弹性状况,FMD值越大,说明动脉功能和弹性越好。
③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正常情况下,脉搏波传导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快,且会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的作用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它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说明大动脉的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动脉硬化程度越重。
注意事项:检查时不穿高领内衣和紧身裤;检查前一天禁烟、酒、浓茶、咖啡,保持心情舒畅;检查前安静休息5~10分钟 。
④心踝血管指数(CAVI)
心踝血管指数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新指标,反映动脉的结构性异常,检测值较稳定,不受检测时血压水平的影响。心踝血管指数是在脉搏波传导速度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检测适用范围相同。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即刻血管状态关系较密切,而心踝血管指数则反映稳定的动脉病变程度,对评估动脉长期状态和治疗效果更有优势。
⑤踝臂指数(ABI)
踝臂指数是脚踝血压与上臂血压的比值,主要用于评估下肢动脉有无闭塞和闭塞程度。下肢血压通常高于上肢,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踝臂指数已经降低。踝臂指数越低,提示下肢动脉狭窄越严重。
注意事项:检查时,不穿过厚衣服、过紧内衣和裤子;天冷时,宜先在室内休息至脚温暖。
⑥血管超声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无创、简单、经济,无绝对禁忌证,无X线辐射风险。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目的主要是评估血管的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血管内层(即内-中膜)增厚。
⑦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形态有无变化。
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高血压,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尤其适用于诊室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未发现异常的高血压人群。
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正确绑袖带,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3厘米,不可过紧或过松;压力管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弯曲,睡眠时宜将仪器置于身体一侧,以免压力管弯曲;测量期间手臂自然下垂,尽量不做身体的大幅度活动,避免运动导致测量错误;睡眠或起床时,应按下“日/夜”按钮进行转换。
⑨24小时心电图监测(Holter)
24小时心电图监测不仅能够全天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还能发现心率变异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情况。
注意事项:佩带仪器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可做适量运动;电极接触不良或脱落会影响结果,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记录日常活动有助于分析动态心电图结果。
⑩血液学检测
主要检测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水平,它们是影响血管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五类人群应做血管病变评估
很多人对血管病变评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血管疾病患者多认为自己已经患病,无须再进行血管病变评估;普通人则认为自身并无不适,没必要做检测。其实,患者进行血管病变评估,可监测治疗后的血管状况,避免再次发病;普通人进行血管病变评估,可对血管健康状况有早期认识。无症状并不等于没发病,血管病变是持续一生的缓慢过程,从青少年时期即已开始,在青壮年时期进展,中老年时期易发生致命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关注血管健康,检测和发现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性改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个人“血管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管状况,对预防严重致死和致残性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极为有益。
目前,血管病变评估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主要适用人群为:①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以及有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②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直系亲属中,男性<55岁、女性<65岁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者;③有长期頭晕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④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⑤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脑卒中患者。
专家简介
王宏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早期病变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血管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管损伤病变,以及血管损伤引起的心脏、脑、肾等靶器官病变。国内外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位列发病率和死亡原因首位,且发病人群正趋年轻化。
人体血管系统主要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动脉系统病变后果较严重,如脑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性痴呆、脑梗死等;心血管病变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肾动脉狭窄会导致青年人高血压;下肢血管病变会导致下肢发凉,疼痛,行走困难,下肢趾端发黑、坏疽。静脉系统病变较轻者可有下肢肿胀、静脉曲张;严重者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有致命危险。
十大指标评估血管病变
①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简单易测,用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即可测得。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变窄。患者血压可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等。
②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血管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向严重心血管事件进展的重要“推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可干预、可逆转的,故临床检测和干预的价值较高。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简单方法是通过超声测量前臂肱动脉加压后血流刺激血管内皮引起的肱动脉扩张情况,即“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FMD可间接反映动脉的内皮功能和弹性状况,FMD值越大,说明动脉功能和弹性越好。
③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正常情况下,脉搏波传导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快,且会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的作用下,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它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说明大动脉的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动脉硬化程度越重。
注意事项:检查时不穿高领内衣和紧身裤;检查前一天禁烟、酒、浓茶、咖啡,保持心情舒畅;检查前安静休息5~10分钟 。
④心踝血管指数(CAVI)
心踝血管指数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新指标,反映动脉的结构性异常,检测值较稳定,不受检测时血压水平的影响。心踝血管指数是在脉搏波传导速度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检测适用范围相同。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即刻血管状态关系较密切,而心踝血管指数则反映稳定的动脉病变程度,对评估动脉长期状态和治疗效果更有优势。
⑤踝臂指数(ABI)
踝臂指数是脚踝血压与上臂血压的比值,主要用于评估下肢动脉有无闭塞和闭塞程度。下肢血压通常高于上肢,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下肢动脉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踝臂指数已经降低。踝臂指数越低,提示下肢动脉狭窄越严重。
注意事项:检查时,不穿过厚衣服、过紧内衣和裤子;天冷时,宜先在室内休息至脚温暖。
⑥血管超声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无创、简单、经济,无绝对禁忌证,无X线辐射风险。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目的主要是评估血管的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血管内层(即内-中膜)增厚。
⑦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形态有无变化。
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高血压,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尤其适用于诊室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未发现异常的高血压人群。
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正确绑袖带,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3厘米,不可过紧或过松;压力管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弯曲,睡眠时宜将仪器置于身体一侧,以免压力管弯曲;测量期间手臂自然下垂,尽量不做身体的大幅度活动,避免运动导致测量错误;睡眠或起床时,应按下“日/夜”按钮进行转换。
⑨24小时心电图监测(Holter)
24小时心电图监测不仅能够全天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还能发现心率变异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情况。
注意事项:佩带仪器后,日常起居应与佩带前一样,可做适量运动;电极接触不良或脱落会影响结果,检查日不能洗澡、避免出汗;记录日常活动有助于分析动态心电图结果。
⑩血液学检测
主要检测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水平,它们是影响血管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五类人群应做血管病变评估
很多人对血管病变评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血管疾病患者多认为自己已经患病,无须再进行血管病变评估;普通人则认为自身并无不适,没必要做检测。其实,患者进行血管病变评估,可监测治疗后的血管状况,避免再次发病;普通人进行血管病变评估,可对血管健康状况有早期认识。无症状并不等于没发病,血管病变是持续一生的缓慢过程,从青少年时期即已开始,在青壮年时期进展,中老年时期易发生致命心脑血管事件。早期关注血管健康,检测和发现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性改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建立个人“血管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管状况,对预防严重致死和致残性血管性疾病的发生极为有益。
目前,血管病变评估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主要适用人群为:①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包括临界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以及有肥胖、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②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直系亲属中,男性<55岁、女性<65岁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者;③有长期頭晕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④有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胸闷、心悸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尚未明确诊断者;⑤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或陈旧性)、脑卒中患者。
专家简介
王宏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血管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早期病变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