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营养治疗:欲速则不达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食欲减退(厌食)、消瘦、营养不良、骨骼肌减少(肌少症)及衰弱的老年患者。很多患者家属都很焦急,甚至存在一些营养治疗方面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尽快输液、补充静脉营养制剂就能快速改善老人的营养状态。患者家属经常这样要求医生:“大夫,老人吃不下东西,赶紧输营养液吧!”“我们不在乎钱,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请多给老人用些吧!”“我们家老人都住院几天了,人都瘦了,怎么还不给输液呢?”其实,对于长期进食差、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营养支持切忌操之过急。尤其在开始营养干预的初期,还要警惕“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
认识再喂养综合征
对再喂养综合征的最初认识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0年,Burger等首次报道了部分战俘和集中营幸存者在摄入高糖饮食后,迅速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和致死性心力衰竭等情况。20世纪70年代,部分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也出现类似症状。随后的观察发现,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在营养治疗的早期阶段也会有类似表现。
再喂养综合征(RFS)是指机体在长期營养不良的情况下,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包括经口营养制剂,管饲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后,出现以电解质紊乱(低磷、低钾和低镁血症)、维生素缺乏和水钠潴留等为特征的一系列症状。再喂养综合征可影响循环、呼吸、血液、神经等多个系统,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五类人尤应警惕
体质指数(BMI)小于16千克/平方米、3~6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10%、5天以上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摄入的患者,在接受营养干预时,尤其要警惕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以下是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人群:①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生理储备能力减退导致衰弱、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的老年人;②神经性厌食症、癌症患者,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③慢性营养不良f如炎性肠病、慢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患者;④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⑤酗酒者。
营养干预,重在安全
安全性是管理老年患者的首要原则,而看似“安全”的营养支持也可能隐藏着风险。对于衰弱、多病共存、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须在充分评估患者当前的营养状态、疾病状态和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审慎制定和实施营养干预措施。采取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模式,由老年科、肠内和肠外营养科、药剂科及心理医学科医师等共同讨论,制定包含营养干预措施在内的综合管理方案,可取得较好成效。老年患者及家属应学习正确的营养知识,纠正营养治疗方面的认知误区,理解和配合医师的管理方案,避免发生“过犹不及”的情况。 (张宁 刘晓红)
认识再喂养综合征
对再喂养综合征的最初认识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0年,Burger等首次报道了部分战俘和集中营幸存者在摄入高糖饮食后,迅速出现水肿、呼吸困难和致死性心力衰竭等情况。20世纪70年代,部分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也出现类似症状。随后的观察发现,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在营养治疗的早期阶段也会有类似表现。
再喂养综合征(RFS)是指机体在长期營养不良的情况下,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包括经口营养制剂,管饲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后,出现以电解质紊乱(低磷、低钾和低镁血症)、维生素缺乏和水钠潴留等为特征的一系列症状。再喂养综合征可影响循环、呼吸、血液、神经等多个系统,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五类人尤应警惕
体质指数(BMI)小于16千克/平方米、3~6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10%、5天以上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摄入的患者,在接受营养干预时,尤其要警惕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以下是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人群:①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生理储备能力减退导致衰弱、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的老年人;②神经性厌食症、癌症患者,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③慢性营养不良f如炎性肠病、慢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患者;④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⑤酗酒者。
营养干预,重在安全
安全性是管理老年患者的首要原则,而看似“安全”的营养支持也可能隐藏着风险。对于衰弱、多病共存、长期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须在充分评估患者当前的营养状态、疾病状态和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审慎制定和实施营养干预措施。采取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模式,由老年科、肠内和肠外营养科、药剂科及心理医学科医师等共同讨论,制定包含营养干预措施在内的综合管理方案,可取得较好成效。老年患者及家属应学习正确的营养知识,纠正营养治疗方面的认知误区,理解和配合医师的管理方案,避免发生“过犹不及”的情况。 (张宁 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