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解放军健康》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532486
推拿治疗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解放军健康》 2007年第6期
     推拿疗法又叫按摩疗法,是一种运用推、揉、按、捏、掐、点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推拿疗法在治疗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方面有独到的特点,临床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婴幼儿常见非感染性腹泻的类型 主要有3种:①伤食性腹泻,主要是由于喂食过饱所致。腹泻前患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腹胀、腹痛等症状,大便呈蛋花样,其中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奶瓣,腹泻后以上症状消失。②受寒性腹泻,多因腹部受凉、肠蠕动加快所致。初起时大便稀薄但成形,后来呈黄色水样便、有泡沫、微腥、不太臭,并且有放屁时带出大便的现象。检查患儿腹部时,可见肠蠕动波,并有肠鸣音亢进。患儿大便次数过多时肛门、会阴部会出现淹红,并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③惊吓性腹泻,多因突然受惊吓所致。患儿表现为惊悸不宁、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表情淡漠,食欲差,大便呈青绿色、恶臭、发黏。以上3种或2种腹泻可以同时存在,例如夜间患儿从床上掉下来摔伤,会受到惊吓,如在地上时间过长又会受凉。

    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必须是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虽然该疗法安全而简便,但推拿实施者在术前也应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准备好滑石粉,亦可用姜水、葱水、薄荷水、70%酒精等,这些东西在推拿时可起润滑作用;其次,医者应清洗双手,剪短指甲并磨光滑,使手温与患儿体温接近;再次,医者的态度要和蔼,手法要轻柔,先简后繁,让患儿消除恐惧心理。对3种非感染性腹泻通常先实施共用手法,然后再根据腹泻的类型采用各自的专用手法。
, 百拇医药
    共用手法:①推(补)脾。脾经穴在小儿拇指内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食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200次。要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②推(补)板门。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先按揉小儿板门穴2—3分钟,顺逆时针皆可;再从板门穴推向腕横纹100—200次。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③运土入水。由某个穴位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运土入水则是指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儿的拇指,然后以右手拇指蘸滑石粉自患儿拇指顶端内侧开始,循行手掌边缘,推向小指掌面顶端200次。该法可以清热化湿、利尿止泻。④推(补)七节骨。七节骨指的是第四腰椎至尾骨。七节骨的功能是调节支配大小便的神经,向上推七节骨有止泻的作用,向下推七节骨有促进排泄的作用。操作时,让患儿取俯卧位,医者用两拇指轮换着从龟尾穴(尾骨)向上推至第四腰椎,约200次。⑤捏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外侧凹陷处,医者以拇指揉之60次。⑥揉前后承山穴。后承山穴位于小腿肚人字纹夹角的顶点,前承山穴在小腿前与后承山穴相对。医者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压、运揉两穴各60次。
, 百拇医药
    分类专用手法:①伤食性腹泻:可揉中脘穴(在剑突与肚脐之间)。患儿仰卧,医者用右手食、中、无名指3指自中脘穴向两旁斜下推60次,亦可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该法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②受寒性腹泻:可揉脐与龟尾穴(尾骨处)。肚脐,又名神阙、气舍。操作时,医者用中指端或大鱼际处揉之,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逆补交替为平补平泻。泄泻多以补为主,揉1—3分钟,能治疗脾胃虚寒、中气下陷之久泻者。龟尾穴位于尾骨端凹陷处。操作时,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中指端向内上触及穴位,逆时针运揉100次,能涩肠止泻。同时对患儿采用腹部热敷,使腹部脏器充血,以增强胃肠功能。③惊吓性腹泻:可采用猿猴摘果法。患儿由其家人抱住或坐于床上,医者立其身后,以两手食、中两指同时捏住患儿耳尖,上提10—20次,再捏住小儿两耳垂下扯10—20次。该法具有健脾和胃、通调气机、镇惊安神的功效。也可采用捣小天心穴(该穴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的手法:医者左手托住患儿的手,掌心向上,再用右手食指或中指顶部垂直扣打该穴30次。也可开天门(又名推攒竹),从患儿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前发际处。《保赤推拿法》中记载:“先从眉心向额上推二十四数,谓之开天门”。该法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婴幼儿腹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综合病症,有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医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儿的饮食、睡眠、神志、表情、精神等多方面的变化,及时掌握病情进展,必要时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出现意外。, http://www.100md.com(王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