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解放军健康》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23440
名人与散步健身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解放军健康》 2008年第3期
     散步是最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也是所有健身活动中坚持率最高的活动,人们在散步过程中受伤的风险也很低。散步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能量的消耗。散步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有益,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同时,散步时人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脑血流量增加,神经细胞的营养得到改善,因而对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特别有利。

    中国自古就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谚。“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也说:步行锻炼是人类最好的“药品”。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名人都有长期坚持步行的习惯,他们正是由于规律性地运动,才有了健康的身体,使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名人。

    朱德把散步当作主要锻炼项目。他有个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即饭在食堂吃,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将饭打回宿舍或办公室。他认为,饭前走动能增进食欲。他早晨起床之后及晚上睡觉之前也要散步,晚年仍坚持每天步行3次,每次步行1500米。

    邓小平同志一直坚持散步,“文革”期间也仍然坚持长期形成的散步习惯。每天清晨,他绕着院子里的两棵槐树转,每次一定要走几十圈,每圈都有一定的步数,把它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认真去做。

    邓颖超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散步,她每顿饭前行走1000步,饭后行走200步。

    徐特立近90岁时仍坚持日行500步。

    文学巨匠巴金年过八旬,仍目光炯炯,气色很好。他的经验是锻炼与写作并进。巴老认为,人老往往先从腿上老,年纪越大越要坚持不懈地走路,以练腿劲。巴金每天早晨早早起床,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会,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天天如此。

    古代名医华佗喜欢散步,经常到室外去活动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直到老年仍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

    为儿童们写了一辈子童话的老作家陈伯吹,晚年也喜欢走路。他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散步一刻钟左右,然后回家漱洗,用早点,伏案写作,每隔一两个小时,再到院里散步,放松放松,然后再继续挥笔。有时外出看电影、办事,他也步行往返,意在锻炼腿脚。

    马克思认为,最有效也最适宜的锻炼和休息方式是散步。他能一边谈话,一边散步,连续几个小时。他可长时间地走坡路或攀登小山而毫不感受到疲劳。1837年,由于过度用功,他的身体垮了下来,但他仍每天从住处步行到柏林大学。步行使他心情舒畅,不久便恢复了健康。从那时起,他把散步作为健康和休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并长期坚持下来。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具有多方面的体育爱好,他热爱骑马、登山、散步、打猎、滑雪、游泳、划船、体操、摔跤等,而一生之中从不间断的运动是散步。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年逾古稀还坚持锻炼。有一次他背着个包裹蹒跚而行,几个少先队员不认识老生理学家,他们商量着:“咱们帮老爷爷背东西吧。”说着就围了上去,要抢包裹。老人谢绝了,说:“孩子们,谢谢,我这是负重散步,锻炼身体呢!”巴甫洛夫特别注意身体锻炼:60~70岁时,他经常锻炼吊环和鞍马;70岁后,他练习快步走;80岁高龄时,他就练背东西散步。长年的锻炼,使他身体健壮。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惜时如金,但每天仍抽出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国王和王后准备隆重地欢迎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火车站上张灯结彩,官员们身着礼服在车站迎接,可是旅客都走光了也不见爱因斯坦的影子。原来,他提着皮箱,拿着小提琴,从前面一个站下车,一路步行到王宫。王后问他:为什么不乘火车到终点站,而偏偏徒步受累呢?他笑着回答:“王后,请不要见怪,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无穷的乐趣。”

    名人对散步情有独钟,可见,散步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养生之道。, 百拇医药(梁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