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解放军健康》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84226
抗震救灾参战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解放军健康》 2008年第5期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大部分抗震救灾部队已经撤回归建。在参与抗震救援的过程中,官兵零距离接触灾区惨状,其认知、情感和意志受到强烈冲击和考验。一些官兵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或本身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性,心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创伤,而这些创伤在灾难过后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一旦发现官兵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否则将会影响官兵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阻碍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PTSD的主要症状及其共病问题

    多数情况下,PTSD在地震发生后的3个月内出现,但有些官兵的PTSD症状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出现。任何年龄组的官兵都可能发生PTSD。部分患者症状在发病6个月之内缓解,而其他患者的病程可能更长。

    参战官兵一旦患上PTSD,将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一些参战官兵的头脑中会反复闯入性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对灾区现场惨状的印象、思想或知觉;反复而痛苦地回忆、幻觉、闪现或梦到那些惨状。二是对创伤伴有的刺激做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有的官兵会努力回避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躲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有的官兵不能回忆此创伤的一些重要方面;有的官兵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有的官兵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三是警觉性增高。有的官兵难以入睡、醒得早或睡得不深不稳,有的官兵易被激惹或易发怒,有的官兵难以集中注意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