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解放军健康》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800602
爱洒青藏高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解放军健康》 2009年第4期
     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矗立在“世界屋脊”上,冰峰、雪岭、草地、戈壁,构成了青藏高原丰富而独特的内涵;高寒、缺氧、狂风、飞沙。铸就了青藏高原冷酷与无情的秉性。在青藏高原上,活跃着一支高原医疗队,那就是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

    “谁说那里是亘古的荒野,我们在送去生命的绿色;为了各族群众的安康,我们甘愿把生命压缩……”这首医疗队的队歌,唱出了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队员们无私奉献的人生情怀。

    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自成立的那一天起,队员们的人生与追求就与青藏高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58年来,医疗队员们穿行奔波于这片广袤、雄浑的土地上,积极为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汉、藏、回、土、蒙古等各族群众防病治病,不辞千辛万苦,跑遍万水千山,把党的关怀和温暖、人民军队的深情厚谊送到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

    雪域高原唱响生命的欢歌

    2008年4月23日上午,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出发仪式。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医疗队第332次举行这样的仪式,这样的仪式让每一位队员都充满强烈的使命感。医疗队出发了,奔向了雪域高原,奔向了离天最近的地方。
, http://www.100md.com
    年龄最小的医疗队员张梅燕这次虽然是生平第一次上高原巡诊,但在路上她给我们说起高原医疗队为民服务的事儿,就像一名熟练的导游: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对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早衰、早老、早逝(人均寿命低于全国8~10岁)、高原肺水肿、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性疾病在藏区随处可见。

    2005年7月的一天,高原医疗队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巡诊。当杨生岳主任带领医疗队员徒步走了25公里、来到藏族牧民阿嘉的家中时,看到阿嘉一家6口人患病,却因贫困而无钱医治,全家已经卧床两个多月了,生活不能自理。杨生岳主任和医疗队员们给阿嘉和他的家人进行了治疗。10天过后,阿嘉一家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当医疗队要离开时,阿嘉拿出借来的哈达,献给了他们。

    讲到动情处,张梅燕告诉笔者说,在医疗队人人都知道李锦兰救产妇的故事。在巴格台牧场,医疗队队员李锦兰遇上了一位生命垂危的临产孕妇。她和队员们迅速架起简易产床,从高压锅里取出手术器材,立即进行抢救。30分钟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降生了。为了感谢金珠玛米的救命之恩,这对藏族夫妇当即给孩子取名“玛米”(藏语:战士)。他俩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永远记住‘金珠玛米’的恩情。”
, http://www.100md.com
    据医疗队的资料记载,为了征服世世代代纠缠着高原上回、藏、撒拉等各族群众的慢性气管炎、地甲病、重症腰腿疼、白内障等疾病,高原医疗队队员骑着牦牛上雪山、乘着卡车过戈壁,年年深入乡村、牧区。仅为防治地甲病,他们就先后普查了17万余人、治疗了1.97万人!

    58年来,高原医疗队的足迹踏遍了青海的43个县(区),行程累计达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圈;先后救治各族群众50万人次,平均每10个青海人中就有1人受到过他们的救治。

    无私奉献甘愿把生命压缩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0%,许多区域是人类不能生存的“生命禁区”。在为藏区各族群众防病治病的过程中,医疗队曾遇到许多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58年的风雪高原路上,医疗队员曾经受了严峻考验和死亡的挑战。

    在玉树,连续4次上高原巡诊的医疗队员冯恩志一个上午接诊数十人次,可他自己也是有着强烈高原反应的“病人”,剧烈的头痛折磨着他,使他已经几夜不能正常入睡。
, http://www.100md.com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牧区,高山反应还常常使大家内分泌失调、没有胃口。从江南入伍的护士徐彩霞第一次到牧区巡诊时脸色青灰、嘴唇黑紫,甚至觉得自己要命归昆仑了,非要同伴为她照一张“遗像”。可就是她后来却坚持在高原工作了几十年。她说:“站在世界屋脊上,我感觉自己高大多了。”

    长期的高原地区艰苦工作,使医疗队每个成员的身体百分之百地都受到了损伤,有一半以上的人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由平时不易被察觉的肺心病、脏器改变和大脑缺氧而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及各种慢性病也在慢慢地侵蚀着医疗队队员的机体。作为医务工作者,医疗队的队员们对这些危害心里是很清楚的。可是,大家谁也没有退缩一步。

    1994年3月,李永寿、王俊等5人组成的高原科研医疗队赴果洛、玉树及各州县对包虫病患者进行普查和采样。到海拔三四千米的玉树、果洛地区不久,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医疗队队员个个嘴唇干裂、鼻腔流血、走路喘气,大多吃不下饭。李永寿同志见状对大家说:“虽然高原缺氧,但不能缺高原精神……”在李永寿同志的鼓动下,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严寒,鼓足干劲,连续20多天不辞辛劳地走乡串户,为当地藏族患者抽血采样,讲解防病知识,送去抗包虫药物,建立病史档案,并在包虫病高发地区开设了监测点,圆满完成了监测科研任务。
, 百拇医药
    赵永吉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同他的妻子和战友肖令仪一起来到高原医疗队。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奔波在青藏高原的雪山大漠之间。在乐都,他冒雨巡诊,滑倒在离悬崖不到1米的地方;在果洛藏族自治州,他曾因骑马巡诊磨破了臀部,内裤与血肉紧粘在了一起;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他忍着剧烈的肝疼,为藏族群众治病,为探索医治高原性疾病的良方而拼搏。在获得了7项科研成果之后,肝癌夺去了他的生命。赵永吉病故后,她的爱人肖令仪抱着他的骨灰回到了青海,动情地对战友说:“我和老赵生是高原人,死也要埋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青藏高原!”

    58年来,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的队员们凭借着高山般的意志、江河源头般的深情,征服了“生命的禁区”,获得了45项科研成果,治疗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近万人次,创造了无一例死亡的惊人奇迹,使急性高原病就地治疗成功率达100%,为我国高原应用医学、军事医学积累了宝贵资料。

    江河源,青海湖记得!昆仑山,日月山记得!冰峰雪山,大漠草地记得!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队员们赤诚奉献、服务藏区百姓的动人事迹,党和人民永远记得!, 百拇医药(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