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2184258
地震灾区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解放军健康》 2010年第3期
     在强震突然袭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展开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内,担负紧急救护任务的医疗队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饮用水、饮水消毒制剂和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注意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征兆,并对其进行适当处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发流行。当灾区居民脱离险境,在安全的地点暂时居住下来时,系统的疾病防制工作就应开始。以下几个方面应为工作的重点:

    重建疾病监测系统由于重大自然灾害和冲击、抗震救灾任务的繁重以及人员的流动,平时建立起来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在灾后早期常常会陷于瘫痪状态,因此。卫生管理部门及机动防疫队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应是根据灾民聚居的情况重新建立疫情报告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并予以正确及时的处理。病症监测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还应包括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居民临时住地及其附近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严防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群间传播。

    应当注意的是,在灾害冲击下,疾病监测工作的精确性是无法与正常时候相比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对病情及其他有关情况的核实,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
, http://www.100md.com
    重建安全饮水系统由于饮水系统的破坏对人群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所以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重建安全饮水系统。要尽快恢复并保障安全的饮用水供应,确保不饮用受污染的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向有关部门索取饮用水消毒片,将饮用水消毒煮沸后再饮用。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灾后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居民基本上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开始,就应组织居民不断地改善住地的卫生条件,清除垃圾污物,定期喷洒杀虫药,以降低蚊、蝇密度,必要时进行灭鼠。在灾害过后开始重建时,在迁回原来的住地之前,也应先改善原住地的卫生条件。

    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情况下,要将吸血昆虫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虫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如利用具有天然驱虫效果的植物熏杀驱除蚊虫等,保护人群少受蚊虫等吸血昆虫的叮咬。并应尽可能地向灾区调入蚊帐和驱避剂等物资。
, 百拇医药
    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居住拥挤、人畜混杂等现象往往难于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在此期间,发现、检出并及时正确地隔离、处理传染源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基本手段。对一些疾病(如肝炎、疟疾等)而言,人是惟一的传染源,因此,在灾区居民中应特别注意及时发现这类病人,并将其转送到具有隔离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由于许多疾病不仅可发生在人身上,动物也会成为这些疾病的重要传染源,所以应注意对灾区的猪、牛、马、犬等家畜和家养动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及乙型脑炎等病的感染情况,并及时对已成为传染源的动物进行处理。

    对外流的人群进行检诊地震发生后,会有大量的人群以从事劳务活动或探亲访友等形式离开灾区,因此,在灾区周围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应特别加强对来自灾区的人口进行检诊,以便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征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流行的地区,还应对这些外来人口进行免疫,以避免某些地方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从受灾人群迁回原来的住地、开始灾后重建工作时起,灾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就进入了针对灾害后效应的阶段。
, 百拇医药
    对回乡人群进行检诊与免疫在这个阶段,流出灾区的人口开始陆续回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到防止在回乡人群中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外出从事劳务工作的人员可能进入过一些重要的地方病疫区,并可能在那里发生了感染,将疾病或疾病的宿主与媒介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应对回乡人员加强检诊,了解他们曾经到达过哪些重要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菌病,血吸虫病等)疫区,并针对这些可能的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患病者,应立即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外地出生的婴儿往往对家乡的一些常见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因此,应当加强对婴儿和儿童的检诊,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他们的疾病。由于对流动人口难于进行正常的计划免疫工作,在这些人群中往往会发生免疫空白,因此,对回乡人群及时进行追加免疫,是防止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在灾区重建期对疾病重新进行调查自然灾害常能造成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污染区域扩大,动物病的分布及流行强度的改变,因此,在灾后重建时期内,应当对这些疾病的分布重新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在重建过程中发生暴发流行。, 百拇医药(李子建)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