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铅污染对2~3岁幼儿行为问题影响的队列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77KB,3页)。
朱中平 沈彤 俞翠莲 邹武庆 刘俊玲 姜玉屏 朱启星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池州市贵池区妇幼保健所 池州市贵池区妇幼保健所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目的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婴幼儿暴露水平及其父母基线血铅水平、母亲孕中血铅水平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1996年开始在环境铅污染较严重的安徽省池州市某区进行了为期6 a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新婚夫妇进行追踪观察至分娩,并定期观察随访其子女发育情况。共采集到210对夫妇基线血样,93份孕中血,98份脐带血样。采用PE-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2001年11月,研究组再次系统地对队列内夫妇的165名子女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2~3岁Achenbach幼儿行为量表(CBCL)对幼儿进行行为问题测试,并在婴幼儿体检时采集指血165份进行了血铅检测。结果(1)母亲基线血铅、父亲基线血铅、婴幼儿血铅、脐带血铅和孕中血铅几何均值依次为(62.71±2.18)μg/L,(72.93±2.06)μg/L,(130.39±1.88)μg/L,(54.32±2.11)μg/L和(50.93±1.95)μg/L;血铅超过100μg/L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2.38%,38.09%,43.03%,10.20%和9.68%。(2)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2.12%。高血铅组与正常血铅组幼儿在攻击、破坏行为、外向性等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幼儿血铅水平与外向性行为得分间存在正相关(β=0.01 243,P0.05)。结论出生前后铅暴露水平对婴幼儿行为问题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以幼儿当前血铅水平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铅 血液化学分析 危险行为 队列研究 儿童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2003KJ179) 安徽省高校省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资助(2002HBL10) 安徽省计划生育科研项目 安徽省卫生厅科研项目(2002B090)
【分类号】R174;
环境铅暴露不仅对生殖过程产生危害,而且对子代发育也产生危害。早在16世纪澳大利亚就有关于儿童铅中毒的报道,并指出涂有油漆的墙壁和交通运输是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咬手指和吮吸手指是儿童铅污染的主要途径[1]。自1943年Byers和Lord首次报道了20名从急性铅中毒恢复过来的儿童
------
[摘要] 目的 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婴幼儿暴露水平及其父母基线血铅水平、母亲孕中血铅水平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1996年开始在环境铅污染较严重的安徽省池州市某区进行了为期6 a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新婚夫妇进行追踪观察至分娩,并定期观察随访其子女发育情况。共采集到210对夫妇基线血样,93份孕中血,98份脐带血样。采用PZ—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2001年11月,研究组再次系统地对队列内夫妇的165名子女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米用2—3岁Achenbach幼儿行为量表(CBCL)对幼儿进行行为问题测试,并在婴幼儿体检时采集指血165份进行了血铅检测。结果 (1)母亲基线血铅、父亲基线血铅、婴幼儿血铅、脐带血铅和孕中血铅几何均值依次为(62.7±2.18)μg/L,(72.93±2.06)μg/L,(130.39±1.88)μg/L,(54.32±2.11)μg/L和(50.93±1.95)μg/L;血铅超过100μg/L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2.38%,38.09%,43.03%,10.20%和9.68%。(2)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2.12%。高血铅组与正常血铅组幼儿在攻击、破坏行为、外向性等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5)10—0830—0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