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489898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材料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张 冰 季成叶 宋 逸 张 芯 廖文科 马 军
第1页

    参见附件(154KB,2页)。

     【摘要】 目的 筛选推荐适宜的视听材料,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 向各部门征集现有的艾滋病健康教育VCD材料,组织专家、学生评审,就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信息表达形式、画面质量、音响效果等6个方面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宣教材料。结果 《良性反应》、《公益广告及节目》、《预防艾滋病小品集》等作品较适合用于教学辅助影像材料;《预防艾滋病、保护金葫芦》等适宜当地使用;《预防艾滋病(科普类)》和《艾滋病离我有多近》等视听教材内容全面,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强,但其中部分涉及敏感内容,需修改后再进入学校。部分剧集需经拆分后单独提取艾滋病知识向学生宣教。大学生较喜爱知识性强的科普教材,中学生则对形式活泼的小品类、文艺类材料更感兴趣。结论 现有视听材料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内容和形式可适合不同人群需求。教师在使用时应对材料内容和形式作适当选择和把握,使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真正产生实效。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教育;预防和控制;教材;学生保健服务

    青少年是艾滋病预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全球范围内50%的HIV新感染者为24岁以下青少年,每天约6 000名15~24岁青少年感染HIV[1]。教育部2003年3月下发《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从2003年春天起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2]。音像教学是目前学校内提供艾滋病预防教育最便捷的方式[3],但目前基层学校中缺乏此类视听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特进行本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材料

    在广泛社会动员基础上,征集近年来正式出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材料11套,经专业人员初筛后,使用专家小组座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估原则:(1)内容科学性。对同一内容、同一事件的阐述前后一致,无片面夸大或危言耸听,无陈旧信息;论据确凿,无似是而非内容;不具商业诱惑性,不低级庸俗,不哗众取宠,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方面。(2)内容针对性。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易被他们接受。(3)语言符号通俗、易懂,不易产生误解。(4)信息表达正面、积极,生动有趣。(5)画面质量清晰、连贯、美好。(6)声音效果清晰、连贯、悦耳。学生回答问卷前,向其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用无记名方式填写。

    1.2 评价人员

    按专业背景分3组:(1)专家组,由教授、副教授、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教育部学校卫生官员10人组成;(2)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由市、区级中小学保健所所长、校医、健康教育教师等16人组成;(3)学生组,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学生20人和北京科迪实验中学初一、高一年级学生28人组成。

    1.3 资料分析

    将信息汇总后,使用定性方法对专家意见和学生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按统一评估原则打1~6分。

     2 结果

    2.1 视听材料评价和得分情况

    接受评价的11套材料见表1。表1 接受评价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材料目录(略)

    专家们较一致的意见是:《良性反应(影视歌曲专集)》、《公益广告及节目》、《预防艾滋病小品集》3套视听材料形式多样、内容活泼,较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其有关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的系统性不突出,故较适合作为教学辅助视听材料使用。《预防艾滋病、保护金葫芦》制作时虽充分考虑云南当地的文化习俗,有民族特色,但语言为方言,剧情有地方局限性,较适用于当地,不宜推荐到其他地区使用。《预防艾滋病(科普类)》和《艾滋病离我有多近》这2套视听材料内容全面,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强,但前者涉及到性的敏感内容,宜修改后方可进入学校;后者较适合青少年,但其他内容偏多,建议将剧集拆分,集中将艾滋病知识传授给学生。

    比较大学生和中学生对视听材料的评估意见发现,他们对视听材料的偏好有较大区别。大学生偏向观看知识性强的科普材料,中学生则对形式活泼的小品类或文艺类材料更感兴趣。大学生对安全套、同性恋等敏感内容提出异议不多,说明在该年龄段可接受这些内容,且认为中学生应该也可接受;但从中学生反馈意见看,这样的内容他们较难接受,而更倾向于通过一些自然方式(影视明星现身说法、小品表演、卡通片等)而非长篇大论的说教来获得有关信息。对《预防艾滋病、保护金葫芦》这套材料,大学生、中学生看法较一致: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观看,而不适合自己。专家和学生按统一评估原则打分情况见表2。表2 专家和学生对视听材料的综合评价得分情况(略)

    2.2 视听材料的评价结果

    综合专家组对10套视听教材的再次审议,专家组、学生组对材料的接受程度评分,初步确定了可进入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信息材料系列,见表3。表3 推荐的学校预防艾滋病视听材料目录(略)

     3 讨论

    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其健康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会影响社会的进步。抓好大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艾滋病在我国传播的根本措施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组织机构严密、覆盖人群广泛,加上学生间频繁的接触,使其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对于其他社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教材、教学工具是其中极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学校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的严重障碍是缺乏有效、适宜的教学材料,如内容丰富的课本、生动有趣的教学录像等[4]。由于教师知识水平的限制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敏感性,适宜的教学录像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减少知识在传递中的丢失和误导。因此,本研究推荐的视听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应能基本解决目前基层学校缺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视听适宜资料的现状,保证各地、各级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更健康地开展。

    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更趋近成人,可以批判地接受外来信息,因此对大学生和教师的宣教材料内容可放宽[3];但对高中以下学段,特别是初中、小学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时,要严格把握内容的“度”,从关爱HIV感染者入手,授以适当的自我保护知识;对敏感问题要以个别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宜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教。学校在使用上述宣传材料时,还应本着适时、适度、适当原则[5],对材料的内容、形式作适当选择和把握,能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段、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让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真正产生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视听材料问世。由于视听材料本身的时效性,对视听材料系列的不断补充和筛选是必然的。目前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已出版的视听教材绝大多数以城市学生为对象,缺少针对农村学生的内容,在征求农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做得也很不够,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樊尚荣.女青少年生殖健康面临的问题.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 055-1 056.

    [2]教育部办公厅编.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季成叶.性科学教育读本:大学卷.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102.

    [4]张冰,季成叶,何忠虎,等.预防艾滋病关爱HIV感染者师资培训效果评价.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103-105.

    [5]朱广荣,孙江平,SIRISOOK V,等.南宁市部分中学教师对提供学校艾滋病/性健康教育的意向.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12-14.ZHU Guangrong,SUN Jiangping,SIRISOOK V,et al.Attitude toward schoolbased AIDS/Sexu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teachers.Chin J Sch Heal,2003,24(1):12-14.

    【基金项目】 2003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资助(编号:2003Ⅰ11)。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