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489857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李俊丽 梅清海 于承良 章爱先 翟庆海
第1页

    参见附件(139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未成年犯人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依据。方法 以河北省某少年管教所16~18岁218名未成年犯为研究组,随机抽取16~18岁高中生27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其实施团体测定。结果 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中,精神质特征和神经质特征比较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并且使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多,其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未成年犯的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群体的趋势,且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人格;精神卫生;应付行为;相互影响分析;青少年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0~2003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占整个犯罪嫌疑人的比例依次为11.8%,12.0%,13.4%和18.9%。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着重探讨未成年犯的人格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应对方式,以期得到有价值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共选取被试492人,年龄为16~18岁。其中选取河北省少管所未成年犯218人(男犯188人,女犯30人),平均年龄(17.47±0.69)岁;石家庄市高中生274人(男生134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6.50±0.54)岁。

    1.2 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以下简称EPQ)、症状自评量表(以下简称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下简称SCSQ),分别评定被试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3个心理调查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未成年犯与普通高中生艾森克个性问卷测查结果

    2.1.1 未成年犯人格缺陷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EPQ各因子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后,内外倾(E分)和掩饰性(L分)的分数分布情况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精神质(P分)超过61.5分的人数占39.4%,神经质(N分)超过61.5分的人数占16.8%;而这2项在普通高中生中所占的比例均为12.5%。说明未成年犯的确存在着人格缺陷。

    2.1.2 未成年犯与高中生EPQ各因子分比较

    未成年男犯的P分、N分显著高于高中生,L分显著低于高中生,两者在E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未成年女犯与高中女生在该量表的各个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未成年男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特征比较明显,掩饰性较低。见表1。表1 不同性别未成年犯与高中生EPQ各因子分比较(略)注:与同性别高中生比较,*P<0.05,**P<0.01。

    2.2 未成年犯与普通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未成年男犯与高中男生在SCL-90各因子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未成年男犯的各因子分都显著高于高中男生;未成年女犯与高中女生在SCL-90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6项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成年犯的分数显著高于高中女生,而在强迫症状、敌对、恐怖3项因子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高中生差。见表2。表2 不同性别未成年犯之间及其与高中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略)注:与同性别高中生比较,**P<0.01。

    2.3 未成年犯与普通高中生应对方式比较

    未成年男犯与高中男生在积极应对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男犯的分数低于高中男生;未成年男犯与高中男生在消极应对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男犯的分数高于高中男生;未成年女犯与高中女生在该量表的2个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未成年男犯相对于高中男生来说,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而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多。见表3。表3 不同性别未成年犯与高中生SCSQ各因子分比较(略)注:*P<0.05,**P<0.01。

    2.4 未成年犯的EPQ与SCL-90、SCSQ各因子分相关分析

    见表4。表4 未成年犯的EPQ各因子分与SCL-90和SCSQ各因子分相关关系(略)注:*P<0.05,**P<0.01。

    从表4可以看出,EPQ中的精神质因子分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4个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而EPQ中的内外倾因子分与SCL-90中的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4个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EPQ中的神经质因子分与SCL-90中的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3个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从表4还可以看出,EPQ中的内外倾因子分与SCSQ中的积极应对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EPQ中的神经质因子分与SCSQ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对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且男性的问题较女性突出。未成年犯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与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有关。未成年犯在犯罪前可能就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有资料表明,有精神问题的人犯罪率较高,有的人犯罪前就存在着人格缺陷[1]。未成年犯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其进入劳动教养所后才产生的,因为这里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学习、生活等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其入所前相比又失去了一定的自由,这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调查结果还显示,未成年犯中大约2/5的人在精神质特质上有问题,大约1/6的人在神经质特质上有问题。说明未成年犯的确存在着人格缺陷,个性相对比较孤僻,内向,进攻性较强,有敌意,缺乏同情心,是非感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并且情绪不容易控制。一旦情绪被激发,就很难平复下来,容易对外界的事物抱有偏见,以自我为中心。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期,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心盛、模仿欲强,同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存在着自我约束力弱、情绪易波动、思想易消沉、判断能力较低等弱点,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如果此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未成年人的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偏颇、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等消极因素,都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未成年犯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男犯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而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多。说明未成年人在遇到一些需要处理的事件时,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吸烟、酗酒、服药等,而很少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向别人寻求帮助、尽量往好的方面想、改变原来的认知等。这也可能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通过个性特点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未成年犯的精神质特征越明显,就越容易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和偏执上出现问题;神经质特征越明显,就越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上的问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越容易慌乱,不知从何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性格越内向,就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上的问题。而性格外向,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就小,并且也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成荣,王云东,李立新,等.服刑罪犯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探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119-120.

    【课题项目】 河北省法学会2004年立项课题。

    【作者单位】 白求恩军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