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干预效果评价
第1页 |
参见附件(179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况及需求,评价健康教育讲座的干预效果。 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医学低年级学生,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 结论 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医学生具有适应性、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干预性研究;学生,医科
Intervention Study on AIDS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Lanzhou/
PEI Hong-bo* ,LIYing,YANG Jian,et al.
* Epidemiology and Heath Statistics Research Institute in Public Health Institut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 of AIDS health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Methods Junior grade students of medical school were chosen randomly by cluster sampling.The same questionnaires were answered by them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lecture given by an expert.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impactwas evaluated.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tudents learned more knowledge about AIDS,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routes of transmission,epidemic situation,manners and active intention for AIDS prevention(P<0.05).The consciousness on public health was strengthened.However,some of the students made no progress on attitude towards AIDS. Conclusion For medical students,health education lecture has its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but the limitation still exists.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ealth education;Intervention studies;Students,medical
当前,艾滋病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 [1-2] 。目前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在校学生 [3] 。医学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对象,同时也将是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生力军。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基本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医学生由于普遍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接受有关防病知识的途径较广,可能对基本健康教育方式的反应有其特殊性。为此,本研究旨在评价传统的讲座方式对医学生的干预效果,为探索医学生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最佳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抽样单位,抽取兰州市某医学院校一至三年级学生101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1.39岁。其中男生42名,女生59名;城镇学生占53.5%,农村学生占46.5%。讲座前101人,讲座后为84人(17人在讲座过程中途离去)。
1.2 方法 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实施专题讲座,时间为1.5h,内容涉及艾滋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与治疗、预防策略和措施。
1.3 评价方法 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分别填写由课题组设计的问卷,统计分析专题讲座前后的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
1.4 质量控制 合理编制并经预试验后确定调查问卷;干预前后当场填写调查问卷,以提高问卷填写质量;建立核查、整理、录入数据的统一标准,应用盲法处理数据,提高资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问卷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13个问题,艾滋病传播途径(包括正确传播途径及错误的或容易混淆的非传播途径)15个问题。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答均不得分。
1.5 数据处理 核查问卷资料、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研究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取状况 曾接受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者有58人(57.4%);回答曾收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者28人(27.7%),认真阅读了收到的健康教育处方者33人,占收到处方人数的86.8%。
2.2 干预效果
2.2.1 干预前后医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正确认知情况 讲座前后研究对象对所列13个问题中的11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讲座前后对“艾滋病病毒在60℃就可被杀死”正确认知率分别为62.4%和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杀死”讲座前后分别为60.4%和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的得分由讲座前的(9.95±1.13)分提高至讲座后的(11.31±0.93)分(P<0.05);对传播途径问题总的得分由讲座前的(12.96±1.60)分提高至讲座后(14.39±0.74)分(P<0.05)。
2.2.2 干预前后医学生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比较 见表1。
2.2.3 干预前后医学生对艾滋病及性有关问题态度 见表2。
表1 医学生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正确情况干预前后比较(略)
注: ()内数字为正确率/%。
表2 医学生干预前后有关艾滋病及性相关问题态度比较(略)
注: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4 干预前后医学生对艾滋病流行现况的认识 讲座前后研究对象,担忧艾滋病在人群中发展蔓延的比例(93.1%以上)均很高(P>0.05),讲座后100%的人不再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P<0.05)。
对“艾滋病是性工作者、吸毒者的事,与普通人无关”持反对意见的人在讲座前后比例均在90%以上;赞同“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治艾滋病”观点的人讲座前后比例均在95%以上(P>0.05)。
研究对象对传递防艾知识多存在积极的意愿及潜在行为意向,愿参与防治艾滋病义务宣传、关怀和救助实践、将艾滋病知识传授给朋友、家人或邻居的人占75.5%~98.8%,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学生接受的教育多包括与疾病健康有关的知识,且学校教育形式上多为被动接受方式。研究对象讲座前101人,讲座后84人(17人中途离去),即有16.8%的研究对象对讲座式干预不依从。提示有必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宜的、接受性高的干预方式 [4-5] 。另外,从学校发放过健康教育处方效果来看,也提示学校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并进行必要的效绩监督,以加强对干预效果的科学评价。
讲座式干预对研究对象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3-4] ,但应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固有的观念及态度很难通过被动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而得以转变;同时就知识的获取来讲,讲座式干预效果有较为明确的评价,但知识的增长并不总能导致行为的积极变化 [6]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能够与传统干预方式互补的(如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相结合),能够进行行为评估的、更加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在校学生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要纽带,是艾滋病防治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医学生。研究表明,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如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方式与主动参与相结合,扩大健康教育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促进氛围的形成,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7] 。
4 参考文献
[1] 张毅.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3,20(1):12-15.
[2] SKIDMORE D,HAYTER E.Risk and sex:Ego-centricity and sexual be-havior in young adults.Health Risk Soc,2000,2(1):23-32.
[3] 刘颖明.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策略.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49.
[4] 张群,王艳.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5):303-308.
[5] VANDER SA,GOMEZ CA,SAUL J,et al.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heterosexual HIV Serodis cordant couptes in the era of post exposure pre-vention and viral suppressive therapy.AIDS,2000(14):47-54.
[6] 应刚,石新荣.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与对策.软科学研究,2003,(8):12.
[7] PHOOLCHAROEN WDR.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DE-TELS R,BEAGLEHCLE R,TANAKA H,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ublic Health:The practice public Health.Ox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基金项目】 2004~2005年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043-04)。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甘肃 730000;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教育厅体卫处。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