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489717
南阳市部分农村中学生营养性贫血患病状况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徐志香 陈小彤
第1页

    参见附件(130KB,1页)。

     【关键词】 贫血;患病率;学生;农村人口

    贫血是儿童少年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为掌握宛城区农村中学生贫血现状,宛城区卫生防疫站于2005年4月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宛城区农村4个乡镇12所中学共4466名农村中学生,其中男生2469名,占55.28%;女生1997名,占44.72%。年龄为11~17岁,主要集中在12~16岁。

    1.2 方法 用询问法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患病情况以及住校、就餐情况等。铁摄入量调查采用3d称重记帐法,对12所中学的学生食堂进行食物种类、数量、就餐人数登记,计算铁摄入量。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Hb),测前校正测量仪器。7~14岁Hb<120g/L,14岁以上男性Hb<130g/L,女性Hb<120g/L,即判定为贫血。

    1.3 数据统计 所有调查资料经整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逻辑检错,使用Foxpro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4466名学生中,检出贫血学生417名,贫血患病率为9.34%,其中男生为8.95%(221/2469),女生为9.81%(196/19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学生贫血患病情况 以11,15,16岁3个年龄组学生贫血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2.32%,12.38%和10.69%;14岁学生贫血患病率相对较低,为5.59%;14岁与15岁学生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25.89,P<0.01),其他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贫血原因 在校就餐学生贫血患病率为9.41%(410/4356),不在校就餐的学生为6.36%(7/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1.78,P>0.25);在校就餐3a,2a,1a的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1.79%,7.80%和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7.86,P<0.01)。

    住校学生贫血患病率为9.48%,不住校学生为6.80%,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 2 =19.06,P<0.01)。住校学生随着住校时间的增长,贫血患病率也随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5.65,P<0.01)。

    表1 南阳市宛城区不同年龄组农村中学生贫血患病率(略)

    三年级学生贫血患病率较高,为11.62%(194/1670),且与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6.52,P<0.001)。

    对12所学校的学生食堂进行膳食调查,学生人均每日铁的摄入量为20mg,提示学生的膳食中并不缺乏铁,可能是学生膳食种类主要为面粉、米、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源铁的吸收率较低,为1%~7% [1] ,同时肉、蛋类食物食用量极低,导致被机体吸收的铁元素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宛城区农村中学生贫血患病率为9.33%,远远低于湖北省中小学生(31.30%) [2]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学生年级越高、住校时间越长、在校就餐时间越长,贫血患病率越高。综合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平衡;学生食堂的管理人员缺乏营养知识,营养意识淡薄,不会合理地调配学生的饮食;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压力大,睡眠不足;个人饮食习惯不良,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等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中学生贫血问题应引起社会、学校的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贫血,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陆道培.内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91-594.

    [2] 吴海棣,宋红文.湖北省2000年中小学生血红蛋白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61.

    [3] 白秀玲.中小学生营养指导问答.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91.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卫生防疫站,47300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