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89229
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季成叶
第1页

    参见附件(743KB,4页)。

     3.2 丧失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理需要层次最低,而安全需要层次最高。即使生理需要有充分保障,若无安全感,儿童就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受到暴力欺负,极易产生挫折情境,丧失安全感,常表现为:(1)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抑郁水平高,缺乏自尊和自信。(2)经常处于被欺凌的恐慌中, 伴随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长期受欺凌,将产生持续的挫折行为,逐步固化。受害儿童从小接受恃强凌弱的暴力意识,导致他们有力量后去欺凌比他们弱小的人,甚至引发成年后虐待家人、儿女,或发生其他犯罪行为[10-11]。

    3.3 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暴力破坏教学秩序,危害师生安全,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暴力频发的学校往往吸烟、酗酒、物质滥用、性侵犯等事件也多见。美国许多家长为躲避校园暴力,宁愿节衣缩食,把孩子送到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日本在经济衰退、校园暴力猖獗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自杀率猛增。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福利负担猛增,劳动生产率下降,对社会安定的破坏力很大[12]。

    4 校园暴力的预报因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要对校园暴力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键之一是获得准确的基线调查数据。由于校园暴力行为本身的特殊性、敏感性,调查难度很大。所幸许多追踪、队列研究都证实,校园暴力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男生的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或打斗用具,女生的人际关系差、低自尊、成绩不良、家庭约束力低、焦虑情绪等,都和校园暴力行为存在高相关。(2)许多危险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个体的多发性、群体的集聚性等方面。美国经常携带刀具上学的青少年,80%以上曾醉酒,60%左右曾经或正在吸毒,84%曾在校内外打过人,其中多数人有突出的“以暴制暴”心理动机。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一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作为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行为表现,早期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干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10]。

    但是,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并不具备万能的预报作用,原因是:(1)问卷所发现的主要是各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伴随关系,而非因果关系。(2)问卷只描述行为的发生,无法了解其动机。(3)受试者认知水平越高,被问及违犯社会规范的暴力问题时,防御心理越重。施暴者常极力寻找理由以漏报行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43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