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489248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张志华 王 强 杨林胜 郝加虎 黄 芬 程 慧 叶冬青
第1页

    参见附件(454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状况的关系,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5所中学的37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及健康适应有关的10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8.4%,年级、家庭类型、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与中学生抑郁的发生存在相关。 结论 中学生抑郁情况不容忽视,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Correlation Study on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ANG Zhi-hua,WANG Qiang,YANG Lin-sheng,et al.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Medical Statistics,School of Public Health,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thods A total of3798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S)an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in five secondary schools.Results The common life events were studying press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Ten life events related to study pressur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being punished and health adaptation had great stress influence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was38.4%.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depression were grade,family styl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udying pressure and health adap-tation.Conclusion Depress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Statistic associations are found among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Key words】 Life change events;Depression;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表现,如抽烟、饮酒、逃学、顶撞教师等,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可导致抑郁症的产生,甚至自杀行为。近年来,中学生抑郁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发生率较高,青少年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1-3] 。为了解合肥市中学生抑郁情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2006年6月笔者对合肥市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合肥市整群抽取5所普通中学,以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3798名,其中男生1933名(50.9%),女生1865名(49.1%);初一学生596名,初二学生532名,高一学生1343名,高二学生1327名。年龄11~1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以班级为单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2.2 抑郁症状的评定 采用Radolff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4] 对抑郁症状进行评定。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题按最近1周以来发生的频率(少于1d,1~2d,3~4d,5~7d)进行0~3分的4级评分制,将有4项为反向评分、总分高于16分定义为有抑郁症状。

    1.2.3 生活事件评定 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S) [5] 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该量表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为5个等级评定,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共6个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期限为过去的12个月内。

    1.3 统计分析 资料录入采用Epi data3.1软件,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 2 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生活事件发生情况 中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率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被人误会或错怪(87.4%)、考试失败或不理想(87.1%)、学习负担重(82.1%)、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79.5%)、家庭施加学习压力(70.2%)、当众丢面子(69.0%)、升学压力(66.0%)、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64.8%)、被盗或丢失东西(58.8%)和不喜欢上学(57.5%)。生活事件各项目平均分在(2.38±1.07)~(1.11±0.48)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10个项目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2.38±1.07)、被人误会或错怪(2.27±0.99)、学习负担重(2.22±1.10)、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2.06±1.01)、升学压力(2.05±1.21)、家庭施加学习压力(2.01±1.14)、当众丢面子(1.89±1.05)、家庭内部矛盾(1.70±1.04)、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1.69±0.97)、遭父母打骂(1.62±0.97)。

    不同年级学生生活事件的总分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22,P=0.000);家庭类型中,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生活事件的总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5,P=0.000);不同年龄、性别、民族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活事件的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抑郁检出情况 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8.4%(1460/3789),其中初一男生为30.9%(97/314),初一女生为41.0%(119/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6.751,P=0.009);初二男生为35.9%(107/298),初二女生为51.5%(122/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3.073,P=0.000);高一男、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5.5(238/670),36.3%(244/672),高二男、女生抑郁检出率为40.7%(265/651),40.2%(268/6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8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8%,34.0%,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9.510,P=0.009);学习成绩在班上的排名在前1/5,1/5~2/5,中等,3/5~4/5和后1/5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6.0%,33.5%,38.2%,45.1%和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58.621,P=0.000);家庭类型中,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7.6%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6.761,P=0.000);不同年龄、民族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是否独生子女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生活事件应激强度对抑郁的影响 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生活事件总应激量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06,P=0.000);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等因子得分均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因为年级和家庭类型与生活事件和抑郁都有关系,所以对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以抑郁状态为因变量,自变量中的年级和家庭类型采用强迫引入法,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采用逐步引入法进入方程,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级、双亲家庭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等均与抑郁的发生有关。见表2。

    表1 有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症状中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表2 抑郁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略

    3 讨论

    抑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由于使用的量表和对抑郁的定义不同,国内报道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有一定的差异 [5-6] 。本研究是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抑郁症状进行评定,该量表在国外同类研究中应用较多,国内的研究证明其在群体调查中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7] 。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8.4%,初中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高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5,8] ,可能是因为初中女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

    国外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孩子高2倍以上,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多于双亲家庭学生 [9] 。本次研究也发现,单亲家庭学生抑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不健全,造成了其心理上的欠缺,常常感到不如别人,让人瞧不起,且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容易产生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的性格,从而易于产生抑郁情绪。

    国内众多的学者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两大应激源 [5,10-1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学生产生较大应激影响的前10位生活事件中,与学习压力有关的共有4项,其中3项与人际关系有关。丁新华等 [3] 的研究表明,对抑郁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两大应激源。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有关的生活事件与抑郁有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部分中学生都将学习成绩作为成功或失败和评价自己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自信心往往比较强,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相对较轻;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会使他们感受到沉重的负担,加上来自于教师或父母的压力,会给其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抑郁呈负相关,学习成绩好,抑郁水平低;反之,抑郁水平高 [12-13]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且自尊心比较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事件均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导致抑郁的产生。

    中学生抑郁不仅可以导致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影响学习质量和考试成绩,而且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不仅是中学生抑郁的两大应激源,同时也是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相应应对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长远意义。要积极消除或减少各种生活事件给中学生带来的负性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适应能力,这对中学生抑郁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马登岱.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167.

    [2]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6(1):241-243.

    [3] 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学杂志,2002,16(11):788-79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238.

    [5]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4):324-327.

    [7] 袁家珍,陈建新,朱紫,等.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在社区应用的效度研究.上海精神医学,1998,10(3):150-151.

    [8]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03-105.

    [9] O'FARRELL A,FLANAGAN E,BEDFORD D,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ed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school-going adoles-cents from a geographically defined region in Ireland.Ir J Med Sci,2005,174(4):17-22.

    [10]潘建男,郑胜圣,郑全全,等.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8-410.

    [11]赵国秋.杭州市1245名中学生应激源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27-628.

    [12]李艳红.学习不良初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72-473.

    [13] FOX PG,BURNS KR,POPOVICH JM,et al.Southeast Asian refugee chil-dren:Self-esteem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 in the US.Int J Psychiatr Nurs Res,2004,9(2):1063-1072.

    【作者简介】 张志华(1978- ),男,安徽旌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行为流行病学。

    【作者单位】 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合肥 230032;

    2 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通讯作者】 叶冬青,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 233032,E-mail:cjdcp@mail.hf.ah.cn。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