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811473
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8期
郴州市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5.3 对影响艾滋病持歧视与偏见态度的多因素分析 为排除因素之间的混杂,在相关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意义的自变量,以歧视与偏见程度作为因变量(歧视程度严重= 1,不严重= 2)。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所学专业、是否将艾滋病与不道德相联系、诊断知识的知晓率和日常接触非传播途径知晓率。

    3 讨论

    有关专家和团体一直不断强调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是有效应对艾滋病的主要障碍[3-4],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动因[5]。近年来,研究和防治人员在探索羞辱和歧视的根源及范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6-7],着眼于导致羞辱和歧视的因素是应对羞辱和歧视问题的总体原则之一[8]。青少年既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更是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较高,社会责任感极强,因此了解与分析大学生羞辱和歧视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存在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一定程度的歧视。艾滋病相关歧视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躲避的愿望、指责的态度、负性心理及对强制性政策的支持程度。52.9%学生选择集中隔离治疗及在家接受看护的强制性方式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说明大学生法制和人权观念不强,对我国艾滋病相关政策不了解。在今后的反歧视工作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
, 百拇医药
    随着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的普及,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对艾滋病核心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左右。以往研究表明,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羞辱或歧视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呈反比[9-10]。笔者将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细分,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羞辱或歧视与一般知识的掌握程度无关,但与非传播途径及诊断知识知晓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对非传播途径的不了解,怀疑自己感染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诊断,因而惧怕通过与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日常接触而感染艾滋病,这样很容易产生歧视。如果教育工作中没有强调针对性,教育也不能减少歧视现象,本文与以往的研究[11]均表明了这一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与偏见态度除受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影响外,还与自身的行为态度相关。对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担心、性行为发生情况等因素也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因此,今后AIDS反歧视教育内容应密切结合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心理,以提高反歧视教育的有效性。调查中发现,仅16.9%回答愿意帮助因为吸毒或做暗娼/嫖客而感染了艾滋病的人。很多大学生将艾滋病感染者与不恰当或不道德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也将使艾滋病污名化,不利于歧视的消除。
, 百拇医药
    导致羞辱和歧视可解决的因素包括缺乏对羞辱和歧视及其危害的认识,缺乏具体的艾滋病知识和信息,惧怕通过与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日常接触而感染艾滋病,将艾滋病感染者与不恰当或不道德的行为联系在一起[8]。研究结果显示,以往的教育提高了认知,但对改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歧视与羞辱方面不明显,因此,今后在进行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时,应在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加深,更多强调非传播途径知识和一些诊断知识等,提升大学生对羞辱和歧视及其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在形式上采用参与式教育,如成立相应的社团引导其成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传播者;采用“接触策略”,通过艾滋病感染者和关键人群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互动,消除对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错误认识。

    4 参考文献

    [1] 严谨,肖水源.艾滋歧视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102-104.

    [2] 丁素琴,马迎华,王超,等.某市620名学生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反歧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22): 4 211-4 214.
, 百拇医药
    [3] UNAISA.Scaling up HIV prevention, treatment, care and support (A/60/737). United Nations: Geneva March, 2006.

    [4] 薛文娟,王明旭,张平川.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社区关怀和支持策略.卫生软科学,2007(3):244-245.

    [5] PARKER R, AGGLETON P. HIV and AIDS-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action. Soc Sci Med, 2003,57(1):13-24.

    [6] HEIJNDERS M, Van Der MEIJ S. The fight against stigma: An overview of stigma-reduc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s. Psychol, Health Med, 2006,11(3):353-363.
, 百拇医药
    [7] BANTEYERGA H, KIDANU A, NYBLADE L, et al. Yichalaliko! Exploring HIV and AIDS stigma and related discrimination in ethiopia: Causes, manifestations, consequences, and coping mechanisms. Addis Ababa: Miz-Hasab Research Center,2004.

    [8] UNAIDS. Reducing HIV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ritical part of national AIDS programmes. Joint Uni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2007:11-12.

    [9] 文育锋,姚应水,艾东,等.皖南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16-417.

    [10]张爱莲,王艳军,董海原,等.农民工对HIV感染者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416-417.

    [11]贺莉萍,黄晓,周勇,等.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102-104.

    (收稿日期:2009-01-19;修回日期:2009-03-23), 百拇医药(贺莉萍 黄 晓 李 军)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