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11期
编号:11851269
某高校不同饮奶方式大学生牛奶不耐受状况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饮奶情况和不同饮奶方式对牛奶的耐受情况,为寻找合理的饮奶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某高校抽取1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每人提供准确称量的25 g奶粉(含乳糖6.25 g),进行4次不同饮奶方式的调查。结果 早餐空腹、早餐混食、正餐混食、正餐2 h后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7.6%,23.7%,13.7%,23.7%。早餐空腹饮奶不耐受率最高,正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P<0.05)。结论 大学生对25 g奶粉普遍耐受,不同饮奶方式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不同。建议不要空腹饮奶。

    【关键词】 乳制品;乳糖不耐受;饮食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16-02

    据调查,尽管8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饮奶习惯,但仅25%的大学生能每天喝1杯奶,而只有6.8%的大学生每天喝2杯,还有61.6%的大学生达不到中国居民每日膳食钙推荐量的要求[1-2]。饮奶所致的气多、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是其原因之一[3-5]。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在不同饮奶方式下对25 g奶粉的耐受情况,从而寻找一种合理的饮奶方式,使大学生们更容易地接受常规饮奶,提高其牛奶的摄入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健康状况良好、无胃肠道疾病、近2周内未服用抗生素、无胃肠道症状的大学生(20~24岁)1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54人,男生46人,平均年龄在21~24岁。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7.5%。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在广泛查阅文献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和基本饮奶情况(是否饮奶、饮奶时间、饮奶量、饮奶种类、饮奶是否出现不耐受症状等)、不同饮奶方式(早餐空腹、早餐混食、正餐混食、正餐2 h后饮奶)出现的不耐受症状。随机抽取20%的调查表进行复测,作一致性分析,α=0.961,说明一致性较好。并对调查表进行了修改,保证调查的可行性以及信度和效度。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由经培训后的调查人员进行讲解后填写。

    1.2.2 不同方式饮奶试验 100名对象摄入25 g奶粉(市售,速溶全脂甜奶粉,蛋白质≥18.5%,脂肪≥20.0%,蔗糖≥20%,含乳糖6.25 g)的牛奶溶液200 mL,每个对象分别于早餐空腹、正餐混食(包括早、午、晚餐)、 午餐或晚餐后2 h饮用,观察饮奶后6 h内出现的症状,症状记录在问卷中。

    1.3 质量控制 设计问卷时避免双重提问和语意不明, 统一培训调查员,收集问卷和录入数据时注意查漏补缺,采取双录入法输入数据。

    1.4 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算不同饮奶方式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进行百分率的比较和χ2检验。一致性检验用科朗巴赫α系数法(Cronbach)[6]。

    2 结果

    2.1 饮奶情况 被调查对象85.0%有饮奶习惯,仅26.0%每天饮奶。82.8%的人平时饮奶后无任何症状, 17.2%的人平时饮奶后会出现不耐受症状(腹胀、腹泻、腹痛),其出现不耐受症状主要是腹胀(88.2%)和腹泻(35.3%)。饮奶年限小于5 a的有40%,5~10 a为32%,10~15 a为18%,15 a以上为10%。饮奶种类最多的是全脂奶粉(67.5%),其次是酸奶(25.0%),每次饮奶量主要为250 mL(73.2%)。

    空腹饮用25 g奶粉溶液有71人(72.4%)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完全可耐受25 g奶粉(含乳糖6.25 g);有27人(27.6%)出现不耐受症状,其中4人症状稍重(4.0%,出现稀便,无水样腹泻发生),其余23人出现轻微腹胀(18.1%)和轻微腹痛(5.5%)症状。

    早餐女生进食量为50~100 g,男生为100 g左右;午餐或晚餐女生为100 g左右,男生为150~250 g。早餐有87%的人吃面食(如包子、面包、馒头)和鸡蛋,有8%的人只吃水果,有5%不吃早餐。午餐或晚餐一般多是混和膳食(米饭、蔬菜及肉类),占89%;少部分为面条,占11%。

    2.2 不同饮奶方式不耐受症状发生情况 早餐空腹饮奶98人,有症状27人(27.6%);早餐饮奶97人,有症状23人(23.7%);午餐或晚餐饮奶98人,有症状13人(13.3%);午餐或晚餐2 h后饮奶人数97,有症状人数23(23.7%)。早餐空腹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最高,午、晚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P<0.05)。

    在调查对象中,平时饮奶出现症状的17人中有13人完成整个调查,在早餐空腹、早餐、午餐或晚餐和午餐或晚餐2 h后饮奶的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53.9%,38.5%,46.2%。早餐空腹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午、晚餐饮奶和午、晚餐2 h后饮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被调查大学生85.0%有饮奶习惯,仅26.0%每天饮奶,与有关调查结果[1-2]基本符合。饮奶的种类最多的是全脂奶粉(67.5%),其次是酸奶(25.0%),也符合大学生喜欢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饮酸奶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7-8],大学生容易接受奶及奶制品的营养知识和新观念,也与近几年我国奶制品工业的发展和强有力的社会宣传工作有关。

    在本研究中,72.4%的大学生饮用25 g奶粉(含乳糖6.25 g)冲调的200 mL牛奶后,没有产生任何不耐受症状;4.0%的对象症状稍重(稀便),但无一例水样状腹泻发生。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完全耐受25 g奶粉(含乳糖6.25 g)冲调的200 mL牛奶。

    早餐空腹与午、晚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早餐空腹和早餐饮奶、早餐空腹和午餐或晚餐2 h后饮奶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平时饮奶后就出现不耐受症状的对象作基础,作早餐空腹与早餐饮奶,早餐空腹与午、晚餐饮奶、早餐空腹与午、晚餐2 h后饮奶不耐受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饮奶方式对平时饮奶后就出现不耐受症状者的症状发生率有影响,除早餐空腹外,其他几种方式均可以缓解不耐受症状的发生。

    早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为23.7%,午餐或晚餐饮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为13.7%。午餐或晚餐饮奶改善不耐受症状效果优于早餐,究其原因可能是混食的食物种类和食物量不同所致。一般而言,进食量大者胃排空时间较长[9-10],对缓解不耐受症状有利。本次调查中,研究对象早餐进食量为50~100 g;午餐或晚餐为100~250 g;早餐吃面食和鸡蛋的占87%,午餐或晚餐一般多混和膳食,中、晚餐食量均比早餐大,食物种类比早餐多,因此导致胃排空时间较长[11],减轻了不耐受症状。

    已有调查表明,牛奶多在早餐时饮用[12],部分学生为了上课不迟到,不吃早餐而只饮1袋牛奶,腹泻的情况时有发生[3,13]。本调查发现,不同的饮奶方式对牛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有影响:正餐混食可能减少症状的发生,早餐空腹饮奶可能增加症状的发生。因此,如果存在乳糖不耐受,完全不饮牛奶或其他奶制品是不必要的,可通过合理搭配膳食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饮用牛奶。建议有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不要空腹饮奶,应该添加部分主食;采取正餐混食的方式摄入牛奶,以减少不耐受症状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陈云富,张健忠.708名大学生饮食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19(1):64-65.

    [2] 毛丽梅,张玲,胡修德,等.女大学生饮食行为、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医学与社会,2004,17(6):4-6.

    [3] 李军,刘小燕,郭辉,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4, 8(5):1 028-1 029.

    [4] 陈洪兴.乳糖和乳糖不耐受症.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32-35.

    [5] 乔蓉,黄承钰,曾果,等.健康成人可接受牛奶摄入量实验研究.卫生研究,2006,35(6):747-749.

    [6] 刘桂芬,主编.卫生统计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70.

    [7] 王艳华,李传威.中国乳品消费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3,129(5):95-98.

    [8] 赵秋莲,张明立.我国乳品市场需求分析及其营销策略.中国乳品工业,2003,31(4):41-44.

    [9] LOIS D, BEAN MC, GREGORY D, et al. Allaying fears and fallacies about lactose intolerance. J Am Diet Assoc, 1998,98(6):672-676.

    [10]SUAREZ FL, SAVAIANO DA, LEVITT MD. The treatme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Alim Parmacol Ther, 1995,9:589-597.

    [11]斯莫特AJPM,阿克曼LMA,著.柯美云等,译.胃肠动力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2-76.

    [12]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6(4):246-251.

    [13]晏梁如,邹小晖.小学生早餐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11):2 128-2 131.

    (收稿日期:2009-02-12;修回日期:2009-05-05), 百拇医药(乔 蓉 曾 果 汪 川 付 佳 黄承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