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发育与健康的研究视野(1)
【文献标识码】 A【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01-04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健康状况;儿童;农村人口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我国农民工子女已经达到4 300万,其中2 300万是留守儿童[1]。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5 800万,这一数字仍在逐渐增加。儿童留守这一改变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教养方式,势必引起儿童发育和健康的损害。然而,对留守儿童的发育和健康研究,困惑颇多,需要拓展视野,跨学科、多水平开展研究。
1 研究困惑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一是指因父母出国工作或求学而留在国内的儿童;二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滞留在农村的儿童。2000年后,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逐年增多[2]。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者都在围绕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成果颇多,然而在研究对象界定、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探讨。
1.1 留守儿童的定义不一致 留守儿童的实质是一定时期的亲子分离,即至少是亲代中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一定时期的亲子分离现象,这种亲子分离现象又同人口迁移紧密相关。从历史眼光来看,符合这种定义的留守儿童现象,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早已存在。
目前,界定留守儿童的分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外出类型。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求仍然存在分歧,即按一方在外务工[3-4],还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5-6]界定为留守儿童还没有统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