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90016
西南地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张玉婷 朱晓庆 王 敏 张庆林
第1页

    参见附件(1218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影响因素,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方法 采用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调查问卷,对西南大学617名大学生进行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现在自我投入”维度上,归属、社会实践、职业、学业、感情因素对其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过去的危机”只有社会实践对其有一定影响(P<0.05);在“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维度上, 归属、社会实践、职业、感情因素对其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当前大学生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大部分人处于合法延缓期状态; “人际关系”、“职业”、“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95.1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0-02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人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1]。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来会怎样”的主观感觉和体验[2]。Erikson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扩散[3]。根据该解释,自我同一性的标准是独特性和连续性,即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同时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

    针对自我同一性的地位研究方法,国内外大量研究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为理论假设,采用“同一性地位”研究方法作一些理论验证或相关研究[4-8]。现在心理学家更看重自我同一性完成的过程而非结果,并强调其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模型认为,同一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重复的、不断地解决冲突导致同一性不断发展的过程[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西南大学随机抽取不同年级大学生617名,平均年龄为21岁,其中男生316名,女生301名;大一161人,大二158人,大三176人,大四122人。

    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1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