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1)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云南不同区域的7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2.2%贫困生的自我和谐得分较高,他们的自我和谐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灵活性、刻板性均比非贫困生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高于非贫困生。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对比研究;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5-02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1]。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是个体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志。罗杰斯人格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他提出自我与经验一致性程度较高或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心理就越健康,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并编制了评定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和改善程度的量表[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