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2518
小学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展趋势追踪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石松山
第1页

    参见附件(1983KB,3页)。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6.0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发展趋势与性别差异 以5个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年级的身体攻击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5.03,P<0.01)。5个年级中,男、女生之间只在二年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1),男生的身体攻击高于女生。在女生中,二年级的身体攻击显著低于其他4个年级,而三至六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生中,二年级时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其他4个年级,三至六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1)。

    以5个年级的言语攻击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言语攻击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2.2 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的差异 为考察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差异,对同一年级的2种攻击行为进行配对的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展的稳定性 为考察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以二年级的攻击行为预测以后4 a的攻击行为。以0为标准,将二年级身体攻击分数大于0的儿童划分为高身体攻击组,小于0的为低身体攻击组。结果表明,身体高攻击的有68人,低攻击的有220人;言语高攻击的有77人,低攻击的有211人。

    2.3.1 用二年级的身体攻击对后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预测 以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程度(高攻击组和低攻击组)、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身体攻击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4.02,P<0.05),二年级身体攻击程度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4.10,P<0.05)。本着交互作用显著就不分析主效应的原则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高身体攻击组和低身体攻击组在后期的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均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高身体攻击组的分数高于低身体攻击组的分数,且该差异只表现在女生身上(t=-2.45,P<0.05)。

    对三至六年级的言语攻击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F=4.01,P<0.05),二年级学生身体攻击程度主效应显著(F=15.07,P<0.05),性别与二年级身体攻击程度交互作用显著(F=5.01,P<0.05)。事后检验显示,二年级学生高身体攻击组和低身体攻击组在后期的三至六年级的言语攻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身体攻击组的分数高于低身体攻击组,且该差异只表现在女生身上(t=-2.26,P<0.05)。二年级身体攻击程度与5个年级言语攻击的交互作用显著(F=3.83,P<0.05);事后检验显示,二年级学生身体攻击的简单效应显著,二年级时的高身体攻击组和低身体攻击组在四年级时言语攻击存在差异,高攻击组的言语攻击高于低攻击组(t=-2.25,P<0.05)。

    2.3.2 用二年级的言语攻击对后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预测 以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为组内变量,二年级言语攻击程度(高攻击组和低攻击组)、性别为组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言语攻击程度的主效应显著(F=6.09,P<0.05),二年级言语攻击程度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6.62,P<0.05)。事后检验显示,二年级学生高言语攻击组和低言语攻击组在后期的三至六年级的身体攻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言语攻击组的分数高于低言语攻击组,但这种差异只表现在女生身上(t=-3.00,P<0.01)。同理对三至六年级的言语攻击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所有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3 讨论

    3.1 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男孩身体攻击随年龄表现出下降,这趋势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言语沟通增多,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增加[8];其次,攻击行为不被同伴所接受、遭到拒绝[9],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攻击行为;第三,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增强[10],延迟满足能力提高,使激情状态下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得以延缓或抑制;第四,儿童对同伴更具有同情心,而不使用身体攻击[11]。

    女生身体攻击从二到三年级之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二年级时女生很少使用身体攻击,与男生相比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非常少。随着女生学校生活经验的丰富,胆子越来越大,也使用身体攻击来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根据社会学习理论[12],女孩对男孩行为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导致女孩身体攻击的加强。随着两性性别角色的互化趋同[13],父母、教师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出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如对女孩身体攻击的容忍度比过去有所提高;男女平等的现实也淡化了女性的传统观念,在行为上与传统差距更远。

    男生在二年级时的身体攻击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女生;三到六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身体攻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人们的预期有差异。因为女生攻击行为的上升和男生攻击行为的下降,所以身体攻击表现出的差异不明显。言语攻击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与相关研究结论[14]一致。但本研究还显示,言语攻击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这与已往研究结论[14]是不一致的。这种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由被试所在的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

    3.2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发展的稳定性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的攻击行为与后期的攻击行为存在关联,这种联系只表现在女生身上,即女生比男生的攻击行为稳定。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外在环境的和内在个人的。总体来讲,成人对女生攻击行为的容忍度要低于男生,持压抑的态度。尽管外界持否定的态度,但仍然有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女生。所以,女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可以更多地归因为内部因素,而内部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女生攻击行为也相对稳定一些。调查结果还显示,身体攻击的稳定性更强,早期的高身体攻击可以预测后期的身体、言语攻击,而早期的言语攻击只能预测后期的身体攻击。身体攻击产生时通常伴随着言语攻击,但言语攻击可以单独出现。所以,身体攻击能预测后期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4 参考文献

    [1] 郑淑杰,蔡淑兰.儿童社会性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224-226.

    [2] UNDERWOOD MK.Sticks and stones and social exclusion: Aggression among girls and boys//SMITH PK, HART CH.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533-548.

    [3] CRICKS NR. Engagement in gender normative versus gender nonnormative forms of aggression: Links to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1997,67(6):2317-2327.

    [4] CRICKS NR, GROTPETER JK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