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初中生疏离感在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效应(2)
第1页 |
参见附件(2014KB,3页)。
2 结果
2.1 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疏离感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会适应与应对方式及两大维度、疏离感及疏离感各子维度均呈显著相关。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发现社会适应状况与不同的应对方式相对应,其中积极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和求助,与社会适应及4个子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疏离感及其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包括幻想、退避、自责和合理化,与社会适应及4个子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疏离感及其3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较消极应对的相关系数大,说明积极应对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更大;消极应对与疏离感的相关系数较积极应对的相关系数大,说明疏离感更多与消极应对相联系。较高的疏离感与不良的社会适应状况相联系,环境疏离、社会疏离和人际疏离均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应对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10.703,P<0.01),消极应对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8.197,P<0.01)。疏离感负向预测社会适应,解释方程变异的26.5%(△R2=0.265)。
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2.1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与疏离感、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构造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社会适应作为外生潜变量,指标为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心理弹性和人际适应4个因子的因子均分。疏离感、应对方式作为内生潜变量,疏离感的指标为人际疏离、社会孤立和环境疏离的因子均分,应对方式的指标为问题解决、求助、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的因子均分。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思路,在模型设定中提出以下假设:(1)应对方式是预测社会适应总分的有力变量,对适应总分有直接影响;(2)疏离感作为影响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可能起部分或全部中介作用。
2.2.2 疏离感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Baron和Kenny依次检验法的定义,当满足:(1)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2)自变量显著影响第3变量且第3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时,中介效应显著。(3)当控制了中介变量后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作用,否则为部分中介作用[15]。
对3个变量两两间做一元回归分析,检验上述依次检验法中的条件,结果见表2。分别以应对方式、疏离感作为预测变量,以社会适应为因变量,采用分层回归法检验疏离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应对方式对社会适应的回归系数显著,疏离感对社会适应的回归系数也显著,当使用逐步回归法控制了疏离感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时,应对方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就不显著了,说明疏离感在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相对中介效应大小为1.318,方程解释率提高了24.7%。
一般认为,绝对拟合指标χ2/df<5模型可以接受;RMSEA<0.10表明数据与模型较好拟合,其他拟合指标GFI,NFI>0.90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原模型的2项指标都超过了标准,不是理想的模型。因此根据模型修订标准,对相关不显著的路径进行修整。原模型在删去了不显著的路径之后,得到了修正模型,发现各项拟合指标都有所提高,并且绝对拟合指数指标为2.673,RMSEA为0.067,表明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进一步分解各变量对适应总分的效应,应对方式对社会适应具有正的预测力,疏离感对社会适应则具有负的预测力。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应对方式和疏离感共同预测社会适应,其中应对方式对社会适应有直接影响力,直接效应系数是0.18,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乘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路径系数,可以解释社会适应2.5%的变异量,解释力并不大。但应对方式还通过疏离感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效应,其间接效应系数等于2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直接路径系数之积的和,其间接效应系数是0.461,即可以解释社会适应的46.1%。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相加后,应对方式和疏离感可以解释社会适应48.6%的变异。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定群体的调查,考察了他们长期存在的疏离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两者在个体适应不良过程中的形成机制。Stanton等[16]在情绪应对效能理论中提出,个体的应对方式除了问题指向应对之外还具有情绪指向应对,并且都能够对个体身心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充分强调了情绪调节在应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充分证明了在个体情绪体验对应对方式及适应状况的灵敏反应,是在以往研究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应对方式的使用或应对策略影响了个体的心理适应,而是在适应过程中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消极保守的情绪体验即疏离感是个体丧失心理复原力和积极应对的关键原因。应对方式和疏离感都是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和长期的疏离感可能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17-18]。本研究结果较好地揭示出在一般生活压力下,疏离感作为一种隐蔽、长期的负性情绪,通过应对方式影响社会适应。
应对方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积极应对对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在个体采用一定行为应对压力的过程中,还会收到情绪中介变量的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与应对方式相互作用增强或减弱积极情绪体验,并作为中介变量最终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
疏离感中介作用的研究表明,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导致个体产生人际疏离、社会孤立和环境疏离等负性情绪,间接作用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加入疏离感变量的中介作用之后,回归方程的预测效率提高了24.7%。疏离感与消极应对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社会适应具有负向预测力:一方面证明了疏离感的产生会使个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疏离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说明情绪体验对于个体社会适应是一个更加灵敏的指标,不但与行为努力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还影响到个体的认知加工和评价,产生更加消极的后果,这与张西超、刘忠泉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中要注重对于情绪的关注、调适和训练,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加工策略,帮助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适应社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杨东,吴晓蓉.构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及其理论验证.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18-221.
[2] 王春光.青少年疏离感研究概况和对策.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6):187-191.
[3] 谢玉兰,陈旭.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6(6):29-3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1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