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自评症状随访结果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1982KB,3页)。
1.2.2 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 SCL-90)[2] 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其他共10个因子; SCL-90量表每个条目从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分为5级进行评分,依次给予1~5分。SCL-90量表以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10个因子任何一个因子分>2分作为划分心理不健康的临床界限[3],本研究以总分为判断标准。此量表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信度,能反应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4]。
1.3 方法
1.3.1 调查时间 分别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4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随访调查研究对象。
1.3.2 施测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实施测评,施测前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学生当场完成测试,完成后由调查员逐一检查选项,及时纠正逻辑错误项和漏项。
1.4 统计分析 分别运用EpiData 3.0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包括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的率及构成比;对计量资料均数的趋势使用χ2检验与单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单因素回归分析分别以4次调查对象的SCL-90量表测量结果的平均总分、10个因子平均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时间为自变量,获取回归系数。
2 结果
2.1 SCL-90量表得分情况
2.1.1 SCL-90量表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随访情况 研究对象4次SCL-90量表的总分分别是168.29分,159.46分,153.31分和148.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27,P<0.05);10个因子的4次随访调查得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1.2 SCL-90量表得分异常率 4次随访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心理异常率分别是46.33%,40.26%,35.34%和33.77%,随着随访次数的推后心理异常率呈降低趋势(χ2趋势=71.13,P<0.05)。
2.2 SCL-90量表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变化趋势 研究对象SCL-90量表平均总分随时间推移有递减的趋势(回归系数值为-6.492,标化后为-0.129,P<0.05);其10个因子平均得分也具有相同趋势,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焦虑症状平均得分的标化回归系数最大,递减趋势最明显,躯体化症状的标化回归系数最小,递减趋势最弱,见表2。
2.3 不同特征学生的SCL-90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恢复速度快于男生(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52,-0.107,P值均<0.05);在地震中受伤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恢复情况好于未受伤的学生(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78和-0.126,P值均<0.05);不同民族之间,藏族学生心理状态恢复最快,羌族次之,而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中学生的SCL-90量表得分的标化时间回归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年级之间的标化回归系数有递增趋势,分别为-0.089,-0.121,-0.218,-0.101。见表3。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初中与高中时期的升学压力会对20.4%的中学生产生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5-7],故本次研究确定的研究对象仅为3所中学的初一、二年级和高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发现,“5•12”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在震后4月,6月,9月,12月分别有46.33%,40.26%,35.34%和33.77%的学生处于心理健康的异常状态。原因可能是经历里氏8.0级地震后,其生存环境、身心受到很大冲击和破坏,加之在异地新的环境中复学,身心均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赵丞智等[8]对河北省地震灾区学生震后3个月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时发现,其心理异常率为38.27%,低于本次地震后4个月的研究结果,提示此次汶川地震对灾区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十分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重灾区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趋于恢复,但震后1 a仍然有33.77%的中学生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提示心理卫生工作者应继续开展受灾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震后1 a期间,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恢复情况好于男生,这与国内其他调查[9-10]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在一些心理干预工作者的主观意识中女性心理不及男性坚强,因而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将工作焦点放在女生身上,以及男生生性好强不示弱,较女生更有把主观认为负面或痛苦的个人信息主动隐瞒的心理倾向的个性特点等有关[11-12]。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干预人员应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地震中受伤的伤员被及时送往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安全感,未受伤的学生同样亲身经历了灾难,但在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到关注和照顾不如受伤学生,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恢复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多位于四川省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宗教信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恢复会产生一定影响。如藏族信仰人生轮回[13],认为受伤或死亡是轮回中的一环,故而在面对地震遇难者时更能接受现实,这可能也是在震后1 a内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恢复情况优于其他民族的原因之一。包括回族、彝族等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其回归系数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些民族的调查样本量少可能是原因之一。
灾后的1 a期间,重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恢复随着年级的升高趋于明显。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完善有关。但是随着中学生年龄增加,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会更多感知来自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地震事件共同作用对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王玉西.汶川地震损失8451亿,遇难失踪人数超8.7万. [EB/OL][2008-09-04]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904/102837.shtml.
[2]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5.
[3]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41.
[4] 边俊士,井西学,庄娜,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的争议.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31-233.
[5] 彭勃,刘诏薄,万冬莲,等.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7):1104-11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