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评价(2)
第1页 |
参见附件(2741KB,4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高校愿意参加内观认知疗法的大学生志愿者40名为研究组,以虽然报名参加治疗组实际未能参加的大学生志愿者39名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对照组:在本项目研究1 a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研究组:除与对照组同样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在1 a前还集中进行了7 d的内观认知治疗:前6天为内观疗法,即在安静和遮断的环境中,以个人成长每3~5 a为1个阶段,在督导下按照内观3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为对方添的麻烦)专注进行回忆和思考,回忆对象依次为母亲、父亲、祖父母(或其他亲近的长辈)、配偶(或恋人)、恩师、朋友(或同学),对人际关系苦恼(或心身障碍者)者在第6天增加对讨厌者(或身体)的内观;第7 d认知治疗,即以贝克认知理论为指导,在内观疗法反省和感悟的事件基础上,识别并纠正自己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和各种非理性认知。
1.2.2 评估过程 研究组进行3次集中心理问卷测试:第1次于2007年11月24日在心理治疗开始前;第2次于2007年11月30日在心理治疗结束后;第3次于2008年11月25日在心理治疗1 a以后。对照组与研究组同时进行第1次和第3次的心理问卷测试,其中研究组中1名学生因休学未完成回访。
1.2.3 评估工具
1.2.3.1 心理治疗效果调查表(自编) 在第3次测试中,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治疗效果。有效性主观评价1个题目:“过去1 a来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有“积极变化”、“没有变化”、“消极变化”3个选项。本题中选择“积极变化”者,继续回答下列2个题目:(1)有效性表现调查,包括5个选项,①人际关系改善;②学习成绩提高;③饮食睡眠好转;④躯体不适减轻;⑤情绪症状减轻。本题可多选。(2)有效性原因调查,包括7个选项,①察觉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②对自己给他人添麻烦的正视;③认识到为他人付出也快乐;④懂得自己付出的远少于所得到的;⑤产生了幸福感、满足感等;⑥通过训练产生了对以往做错事时的内疚感、自责感;⑦对自己与他人在关系、情感等方面有连带感的察觉。本题可多选。
1.2.3.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另有7个项目未归入这9个因子内,归为因子10(其他)。根据常模结果,总分>160分为筛查阳性。此量表应用广泛,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3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ive balance scale,ABS)[8] 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将情感活动分为正性和负性,正性情感属积极心理,有益于健康;负性情感属消极心理,不益于健康。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感受的是非题,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
1.2.3.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8] 该量表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记分法。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分量表。社会支持总分由3个指标的分数相加而得,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2.3.5 容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 AOS)[8] 该量表用来测量3种独立变量(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及他人容纳自己之程度的感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20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是5级记分,量表总分在20~100之间,得分越低,容纳他人程度越低;得分越高,越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被他人容纳量表分越高,与他人相处越融洽。
1.2.3.6 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8] 用于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的改善情况,分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共35个项目,按5级评分。总分是把“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3.7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8] 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现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分10个条目,4级评分,总分10~40分,分值越低,自尊程度越高。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对2组间各评测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在心理治疗前、后各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内观认知疗法有效性评价 研究组的39名大学生自评结果中,有27人(69.2%)认为参加过的心理治疗对自己1 a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变化,12人(30.8%)认为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自评认为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使自己1 a来有积极变化的13人(33.3%),无明显变化的24人(61.5%)、有消极变化的2人(5.1%)。
研究组认为内观认知疗法有效的27人中,19人(70.4%)认为在与父母、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方面有帮助,14人(51.9%)认为对适应学校环境、学习成绩等方面有所帮助,11人(40.7%)认为对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问题有帮助,6人(22.2%)认为在饮食、睡眠等方面有帮助,4人(14.8%)认为对慢性疲劳、疼痛及其他躯体不适方面有帮助。
2.2 内观认知疗法有效原因分析 对心理治疗有效的原因,研究组认为有效的27人中,有26人(96.3%)认为与“对自己给他人添麻烦的正视”有关,24人(88.9%)认为与“察觉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有关,21人(77.8%)认为与“认识到为他人付出也快乐”有关,20人(74.1%)认为与“对自己与他人连带感的察觉”有关,19人(70.4%)认为与“心理治疗使自己产生了幸福感、满足感”有关,18人(66.7%)认为与“心理治疗使自己产生了对以往做错事时的内疚感、自责感”有关,12人(44.4%)认为与“懂得自己付出的远少于自己所得到的”有关。
2.3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心身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显示,研究组1 a后的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7项因子分与治疗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因子分1 a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敌对2项因子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a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9个因子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1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