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2533
武汉市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孙 琳,杨 宁,余毅震
第1页

    参见附件(2746KB,4页)。

     3 讨论

    网络因其自身功能极为强大,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生活方式。调查武汉2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84%。以往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13%[11-12],本次结果略高,可能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及学校教育有关。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应“疏”而不宜“堵”。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网络自身。应该通过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成瘾的保护性因素有:和睦的家庭环境及正确的教养方式[13-16]、支持利用度高[17]等,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18]。由此可以提示,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大学生友谊的发展,扩大交往范围,使其获得并利用较多的支持来源。

    针对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19-20],为大学生合理和健康使用网络,远离网络成瘾困扰提出以下建议:(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课余时间过多,所以学校应改变以往一味追求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多角度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体现其价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其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使他们以健康、科学的态度适应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要加强校园的文体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现实娱乐游戏空间。此外,加强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与交流,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2)家庭环境等社会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融洽现实人际关系。首先,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理解,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应该认识并纠正自身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关爱、理解,避免一味拒绝、否认,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质;再次,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子女分享和尝试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如了解和使用子女所热衷的网络功能和内容,以自己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影响孩子;此外家长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遇到子女沉溺网络时能够理性应对,并用恰当方法去引导和改变他们的行为,给予充分的支持。(3)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明确游戏开发商对“网络游戏成瘾者”应承担的责任;工商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资格的审查,坚决查处和取缔不具有营业资格的单位;司法部门要完善各项制度,承担“审判”和“教育”双重职责;公安机关应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存在不法行为的业主[21]。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维护一个安全、规范的网络环境。(4)对已出现网络成瘾的学生,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依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综合治疗。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11-23]. 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08/1/17/104156.pdf.

    [2] 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3] DAVIS RA. 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Comp Human Behav, 2001,17(2):187-195.

    [4]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2003.

    [5] YOUNG KS, PISTNER M, O'MARA J, et al. Cyler disorders: 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 Psychol Behav,1999, 2(5):475-479.

    [6] ARMSTRONG L. 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EB/OL][2008-11-24]. http://www.netaddiction.com/.

    [7] YOUNG KS.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nc, 1998.

    [8] LEE MS, OH EY, CHO SM, et al. An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related to depression, social anxiety and peer relationship. J Korean Neuropsych Assoc, 2001,40(4):616-626.

    [9] KIM K, RYU E, CHONMY, et al. 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 J Nurs Stud, 2006,43(2):185-19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6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