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1)
第1页 |
参见附件(1381KB,2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54-02
【关键词】 行为;危险行为;对比研究;儿童
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和社会化,严重的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1]与成年期的精神障碍[2]。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儿童行为问题已有明显增长趋势:1993年我国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3],1998年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4],2005年北京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5],2006年沈阳市城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0.8%[6],2008年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9.19%[7]。笔者对浙江省8~14岁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儿童心理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分层、典型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原则,于2006年12月-2007年1月抽取浙江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5个地区(杭州、嘉兴、金华、临海、丽水)的城市、农村民工小学各1所,每年级(三~六年级)各随机抽取1个班为调查对象,共获调查对象3 600人,实收有效问卷3 507套,有效率为97.42%,其中男1 862套,女1 645套;年龄在8~14岁之间,平均(10.08±1.3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8]由英国精神病学家Rutter编制。该量表适用于学龄儿童,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包括父母问卷(31项)和教师问卷(26项),评分为3级:“0”分指从来没有这种情况;“1”分指有时有或每周不到1次,或症状轻微;“2”分指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或至少每周1次。父母与教师问卷分别以13分和9分为临界值,凡大于或等于临界值者被评为有行为问题。其中有行为问题者,若“A行为”(违纪行为)总分大于“N行为”(神经症行为)总分,则为“A行为”;反之,则为“N行为”;评分相等者为“M行为”(混合性行为)。在教师问卷前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成绩排全班前30%(包括30%)为上等,30%~70%(包括70%)为中等,70%以后为下等;在父母问卷前附家庭经济水平(分上、中、下3等)。
1.2.2 调查方法 Rutter父母、教师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班主任(担任3个月以上) 无记名编号成套。教师问卷由班主任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填写,父母问卷以家长会形式(未到场的家长则以电话形式)向家长说明调查意义,取得同意后由父母或抚养监护人亲自填写。
1.2.3 统计方法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编号,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核对,运用SPSS 13.0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χ2检验和配对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父母问卷检出有问题儿童650例,检出率为18.5%,其中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21.3%与15.4%;教师问卷检出有问题儿童485例,检出率为13.8%,其中男、女生检出率分别为17.1%,10.2%。父母、教师问卷中男生行为问题均多于女生(χ2=32.44,72.86,P值均<0.01),男生以A行为居多,女生以N行为居多。见表1。
父母、教师问卷检出一致率为77.3%,2者检出均有行为问题169例(4.8%),均无行为问题2 541例(72.5%),父母+/教师-的有481例(13.7%),父母-/教师+的有316例(9.0%);经配对χ2检验,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17,P<0.01)。
2.2 不同生源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父母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4,P<0.01),城市小学(16.7%)、农村小学(18.7%)、民工小学(22.9%)儿童均以N行为居多;教师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84,P>0.05),城市小学(14.6%)、农村小学(14.4%)、民工小学(10.2%)儿童均以A行为居多,见表2。
2.3 不同成绩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不同成绩组儿童父母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P<0.01),成绩较差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成绩下等者以A行为居多,中、上等者以N行为居多。不同成绩组儿童教师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7,P<0.01),成绩较差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成绩中、下等者以A行为居多,上等者以N行为居多,见表3。
2.4 不同经济状况家庭儿童的行为差异 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父母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P<0.05),经济较差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中、下等经济水平家庭儿童以N行为居多,上等者以A行为居多。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教师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5,P<0.05),经济较差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3类家庭儿童均以A行为居多,见表4。
2.5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儿童的行为差异 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父母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16.18,P值均<0.01),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均较高,3组儿童以N行为居多。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教师问卷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88,12.23,P值均>0.05),3组儿童均以A行为居多,见表5。
3 讨论
3.1 男生行为问题较女生严重 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父母、教师问卷分别为18.5%与13.8%,高于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9-11],这可能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快有关,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容易折射到学龄期儿童身上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父母、教师问卷调查均提示: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这也验证了相关报道[12];男生行为问题以A行为最多,女生以N行为最多,这很可能根源于男女生的生物学特征及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相比而言,社会更认可女生的情绪反应(N行为)和男生的攻击性行为(A行为)。此外,本文证实了严征等[13]的研究。原因可能与填写量表者有关,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比较关注,而父母或者抚养人则更在乎儿童躯体方面。
3.2 民工儿童行为问题突出 父母问卷显示,民工子女行为问题较农村、城市严重,而教师问卷3者无差别,可能原因是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不能如同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保健等,他们虽生活在城市,但城乡差异仍不能消除;此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