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3071
大学生童年期性侵害与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李成齐
第1页

    参见附件(2109KB,3页)。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童年期性侵害与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浙江省某本科院校的6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结果 性侵害受害组的抑郁均分高于对照组;童年期遭受性侵害可以解释成年期1%的抑郁症状评分变异,但对其他心理健康评分无解释作用;焦虑、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在受侵害类型和侵害者采取的手段之间的交互作用上有统计学意义;侵害者采取的手段可以解释成年期6%的抑郁症状评分变异,受侵害年龄可以解释成年期10%的混合型应付方式评分变异。家庭因素的解释力分别占13%与19%。结论 儿童期性侵害并不必然导致成年后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性骚扰;暴力;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58-03

    童年期性侵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项针对21个国家(其中大多为发达国家)的研究指出,有7%~36%的女性和3%~29%的男性报告在童年阶段曾经遭受过性侵害[1]。尽管性侵害事件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不同,但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受害者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心理问题。文献中报道的症状有愤怒、焦虑、抑郁、恐惧、孤独、低自尊、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关系困难、自杀倾向等[2]。Rind等[3]发现,在大学生样本中,童年期遭受性侵害的经历与后来的心理病理学之间只有很弱的相关,18个不同的心理学症状的效果量在0.04至0.13之间变动[3]。这个结果表明童年期的性侵害和后来的症状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性侵害也不必然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鉴于抑郁和焦虑是主要的负性心理表现[4],自尊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核心[5],而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重要中介机制,调节着应激同人们身心健康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6]。本研究中的心理健康评分采用抑郁、焦虑、自尊、应付方式4个指标设置严格的对照组,对童年期性侵害与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检验。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来自浙江省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有710名大学生参加了测试,最终获得有效答卷690份,有效率为97.2%。其中男生为141人,女生为549人;大学一年级学生为266人,二年级学生为169人,三年级学生为201人,四年级学生为54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为453人,自然科学的学生为237人。年龄为16~28岁,平均(21.43±1.30)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专业、年级、年龄、性别、是否担任职务、学习成绩、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父母是否有不良嗜好、父母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情况、与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其中前6项是个人背景因素,其余的是家庭因素。

    1.2.2 童年期性侵害问卷 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自编童年期性侵害问卷。童年期性侵害是指被试在16周岁以前经历下列行为中的任何一种:(1)他(她)人故意向你暴露其性器官;(2)他(她)人在你面前手淫;(3)他(她)人触摸或抚弄你身体敏感部位(包括乳房或外阴);(4)他(她)人强迫你触摸或抚弄其身体敏感部位(包括乳房或外阴);(5)他(她)人在你身上故意摩擦其性器官;(6)他(她)人用口接触你的外阴或性器官;(7)他(她)人迫使你用口接触其外阴或性器官;(8)他(她)人试图与你性交;(9)他(她)人强行与你性交;(10)他(她)人试图与你肛交;(11)他(她)人强行与你肛交。以上行为均排除儿童时的性游戏。其中(1)、(2)项为非接触型性侵害;(3)、(4)、(5)、(6)、(7)项为接触型性侵害;(8)、(9)、(10)、(11)项为侵入型性侵害。被试要对以上问题回答“是”或“否”,回答“是”的被试还要继续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分别是受侵害次数、受侵害年龄、侵害者采取的手段、与侵害者的关系。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2.3 抑郁量表[7] 采用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由20道题目组成,要求被试在“偶尔或无”到“大部分时间或持续”4个等级上评价自己。总分在0~6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应越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可靠。

    1.2.4 状态焦虑问卷[7] 取自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第1~20道题目(S-AI)。要求被试在“完全没有”到“非常明显”4个等级上评价自己。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越严重。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可靠。

    1.2.5 自尊量表[7] 采用Rosenberg(1965)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在“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4个等级上评价自己。总分在10~4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可靠。

    1.2.6 应付方式问卷[7]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由62道题目构成,每个题目有“是”和“否”两个答案。分为6个分量表,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分量表为成熟型应对方式;“退避”、“幻想”和“自责”分量表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合理化分量表为混合型应对方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可靠。

    1.3 施测过程 在教室内填写问卷,座位相互隔开。由主试读指导语,指导语强调该调查为不记名回顾性调查,向学生说明了该调查的目的,并告知学生为自愿参与,但希望参与者能如实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在填写问卷中不互相讨论,问卷当场收回。

    2 结果

    2.1 受害组与非受害组性侵害情况比较 690名学生中共有73人在16岁以前经历过至少1次性侵害。从没有受到性侵害的617名学生中筛选出73人组成对照组,筛选标准为在基本情况调查表上达到最大匹配者,依次为性别、家庭来源、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父母亲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情况、父母亲是否有不良嗜好、父母亲身体健康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是否担任职务、学习成绩、年级、专业、年龄。

    对性侵害受害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只有抑郁分数在两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性侵害受害组的均分(35.12±9.32)高于对照组(31.95±8.16)。

    2.2 童年期性侵害、个人背景与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评分的回归分析 以童年期遭受性侵害情况、个人背景与家庭因素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性侵害可以解释成年期1%的抑郁症状评分变异,但对其他心理健康评分并无解释作用。见表1。

    2.3 性侵害特征对成年后心理健康评分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