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1991535
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王建峰,郑 涌
第1页

    参见附件(2323KB,3页)。

     1.2.3 自我决定量表 由Sheldon和Deci[8]编制,包括自我意识(awareness of self)和知觉的行为选择感(perceived of choice)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5道题,5点计分。2个分量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测量。由于本研究主要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否是自己的自主选择,因此采用知觉的行为选择感分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1.2.4 Zung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目前最常用的抑郁量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9]。

    1.2.5 动机不一致测量 根据动机不一致测量的常用处理方法[4],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分数标准化,两者之间的绝对差异即为动机不一致的指标。分数越高,表示内隐和外显动机的差异越大。

    首先进行外显成就动机、自我决定和抑郁的测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内隐成就动机测量。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1 大学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自我决定、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1可见,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负相关,与自我决定呈正相关,动机不一致与抑郁呈正相关,自我决定与动机不一致、抑郁均呈负相关;动机不一致、自我决定和抑郁两两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水平的预测 为进一步了解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的预测,以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第1步,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进入回归方程;第2步,两者交互作用进入回归方程。表2表明,外显成就动机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内隐成就动机对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的交互作用显著。为了更详细地探索交互作用,遵循Cohen[10]的建议进行简单斜率检验(simple slope test)。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的关系,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负相关(β=-0.626,t=-4.127,P<0.01);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相关不显著(β=-0.115,t=-0.760,P=0.450)。也就是说,相对于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一致的个体,成就动机不一致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

    2.3 自我决定在动机不一致与抑郁中的中介作用 对于中介效应的检验,采用温忠麟等[11]介绍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估计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相应的t值,检验结果为:首先,动机不一致对抑郁的预测效应显著(系数c,β=0.25,t=3.07,P=0.003),这为中介效应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动机不一致对自我决定(系数a,β=-0.19,t=-2.29,P=0.03)以及自我决定对抑郁(系数b,β=-0.37,t=-3.20,P=0.002)均有显著影响。第三,自我决定进入回归方程后,动机不一致对抑郁的直接效应(系数c′)下降,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25降为0.18,但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0.18,t=2.27,P=0.027)。这表明,自我决定在动机不一致和抑郁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09%(ab/ab+c′)。动机不一致对抑郁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直接途径引起了个体高水平的抑郁情绪,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而间接实现。

    3 讨论

    研究发现,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没有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进一步表明内隐、外显动机可能是2个相互独立的动机系统。内隐动机由个体早期前语言社会化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经历塑造,而外显动机来自于对言语表达出来的社会要求的理解,更依赖于表达能力,这一能力是在以语言为载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中获得的。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这种积极归因有助于个体调控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相反,成就动机低的个体,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消极地归因方式对个体情绪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有研究发现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存在密切的正相关[10]。自我效能高的人更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应付所遇到的当前问题,并且更主动地解决当前困难;而自我效能低的人自认为缺乏应付生活的能力,容易产生焦虑,面对逆境时也容易抑郁。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外显成就动机的个体,如果同时具备高水平的内隐成就动机,那么个体会有更低的抑郁水平;相反,如果个体只是外显成就动机高却没有相一致的高内隐成就动机,那么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感受和倾向。也就是说,相对于动机一致的个体,动机不一致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对于动机不一致引起负面情绪的原因,通常认为是这种不一致产生了内部心理冲突或压力。如Baumann等[4]认为内隐外显动机的不一致会产生心理冲突,而这种心理冲突被体验为一种“隐性应激源”(hidden stressor),引起了高水平的负面情绪。郭力平[13]根据研究推论,焦虑、抑郁症状与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联系密切,不仅继时的社会认知不一致是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同时性的社会认知不一致,尤其是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也是导致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拓展了这一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动机不一致一方面通过直接途径引起高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而间接对抑郁产生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积极地成长和自我调节倾向。这种倾向促进了人格整合和心理健康。但个体自我调节的程度不同,因而达到自我整合的程度也不相同[14]。本研究表明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的一致性与否可能影响了个体自我整合的程度。内隐和外显动机一致的个体所从事的行为或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或价值观是一致的,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由自我所驱动,因此具有更高的自我决定或自主性动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相反,动机不一致的个体,其外显动机或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而非自我,个体不能将冲动和社会压力与自我进行有效整合,这些驱力并非与自我需要和兴趣是一致的,因此自我决定水平更低,其负面情绪也相应较高。

    4 参考文献

    [1] 范兴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2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