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交归因学业成绩与同伴交往的关系(2)
第1页 |
参见附件(2378KB,3页)。
2.4 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对社会测量地位的回归分析 通过对正提名(LMz)、负提名(LLz)、社会选择性(SP)和社会影响力(SI)的标准分与控制归因3个维度以及成绩的相关分析后发现,他人控制维度与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呈显著负相关(r=-0.169和-0.182,P值均<0.01),与负提名呈显著正相关(r=0.115,P<0.05);学业成绩与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呈显著正相关(r=0.247和0.290,P值均<0.01),与负提名呈显著负相关(r=-0.206,P<0.01);其他变量间相关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见表4。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生控制归因和学业成绩对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以控制归因的3个维度和学业成绩为自变量(共4个),分别对正提名、负提名、社会选择性和社会影响力作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进入法,得到3个回归方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正提名、负提名和社会选择性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学业成绩和外控维度均分别进入3个回归方程,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3个方程的多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299,0.216和0.324,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百分比分别为9.0%,4.7%和10.5%。表明学业成绩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其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分数,而负向预测负提名分数;控制归因的外控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分数,而正向预测负提名分数;学业成绩的偏回归系数高于外控水平的偏回归系数。见表4。
3 讨论
3.1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学生的控制归因差异 分析发现,性别因素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类型,提示不同同伴关系初中生对同伴交往的认知存在着某种差异[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同伴关系类型组的归因差异来自他人控制(外控)维度,拒绝组的外控得分显著高于欢迎组;忽视组的外控得分显著高于欢迎组和普通组。拒绝组和忽视组学生更倾向于将社交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老师和同学等外部因素的控制。拒绝组学生倾向于社交他人控制,认为别人对社交的结果负有责任,不愿积极主动地改善社交状况,可能是导致其正提名少、负提名多、且社会选择性低的重要原因;而忽视组学生倾向于社交他人控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善社交结果,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方式,可能是导致其正提名少、负提名少、社会影响力低的重要原因。当然归因方式与社会测量地位可能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归因认知的偏差会导致较低的社会测量地位;反过来,较低的社会测量地位也可能会导致归因认知的偏差。可以通过适当的归因干预,改变同伴接纳低的学生的归因认知方式,提高其同伴接纳水平。
3.2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 有研究指出[12],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得到支持,通过对学业成绩与正负提名的相关分析后发现,学业成绩与正提名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提名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当前学习成绩被赋予极高价值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这种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但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学生评价自己和同伴的重要标准。学业成绩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赞扬和肯定,同伴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学业成绩低的学生不仅自己因学业失败感到自卑,而且更多地被轻视和否定,因而不容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
3.3 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3个回归方程,表明了初中生社会测量地位与控制归因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归因的外控水平和学业成绩水平共同影响初中生的正负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分数。
外部控制是指相信有势力他人(老师或同伴)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本研究表明,初中生外控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正向预测其负提名分数。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反映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负提名反映学生的同伴拒斥水平,因此,外控水平越低,同伴接纳水平越高;反之外控水平越高,同伴拒斥水平越高。可见,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认知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其不同社会测量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众多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学业成绩是影响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学业成绩水平也能显著预测其社会测量地位,但是学业成绩与外部控制的预测方向相反,学业成绩能正向预测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负向预测负提名分数,学业成绩水平是同伴接纳和同伴拒斥的重要预测变量。结合回归方程中学业成绩和外部控制的偏回归系数,发现学业成绩对同伴接纳和同伴拒斥的预测程度高于外部控制对同伴接纳和同伴拒斥的预测程度,这一结果说明,学业成绩相对于控制归因方式对初中生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程度更高。
尽管在本研究建立的3个回归方程中,对整个回归方程的F检验和对每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均非常显著,但是,3个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都不高,这说明影响初中生社会测量地位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所涉及的控制归因(外部控制维度)和学业成绩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2个,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初中生的社交地位,如社会行为、社交技能、家庭经济地位等,学生同伴关系状况应该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参考文献
[1]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2]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9-140.
[3] 郭力平,黄惠香.抑郁学生的控制动机与控制知觉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8,21(1):79-80.
[4] 汉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140-147.
[5] ALSAKER FD. School achievement, perceived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global self-esteem. Sch Psychol Intern, 1989(10):147-158.
[6] KERLINGER FN.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Forth Worth: Harcourt Brae Jovanovich,198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