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交归因学业成绩与同伴交往的关系(1)
第1页 |
参见附件(2378KB,3页)。
【摘要】 目的 考察初中生社交控制归因、学业成绩水平与同伴交往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集体施测,采用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社交部分)、同伴提名法和学业成绩自我报告法,对34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在控制知觉的他人控制维度上主效应显著(F=2.670,P<0.05),欢迎组(5.84±1.76)显著低于拒绝组(6.94±2.50)和忽视组(7.21±2.67)。不同同伴关系类型的学业成绩差异显著(F=8.277,P<0.01),欢迎组(0.637±2.440)显著高于拒绝组(-1.571±2.531)和忽视组(-0.307±2.506)。控制归因的外控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正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分数,正向预测负提名分数;学业成绩的预测方向则正好相反;学业成绩的预测程度高于外控水平的预测程度。结论 控制归因的外控水平和学业成绩共同影响初中生的正负提名和社会选择性分数,同伴关系同时受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交流;人际关系;学习;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83-03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2]。
控制归因(或控制知觉)属于社会认知的内容,是指对事件结局的可控制性以及控制点的认知评价过程[3],包括3个维度:一是未知控制,指相信机遇、运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事件经过;二是外部控制,指相信有势力的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三是内部控制,指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归因研究较多集中在成就领域,有关交往范围内的研究相对比较少[4]。
学业成绩是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研究指标,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进入中学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成为儿童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了解归因方式和学业成绩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初中生的社交归因和学业成绩2个因素,探讨它们与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县、镇2所中学(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各1个班共计35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341份(问卷有效率为95.3%)。其中初一学生110名(男生55名,女生55名);初二学生128名(男生72名,女生56名);初三学生103名(男生70名,女生33名)。各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3.6岁、14.6岁和15.5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各班班主任共同担任,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每次1个班级,约15 min,所有问卷当场收回。
1.2.2 调查内容 学业成绩测量。建立在教师对自己课程成绩评价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主课程的学业成绩进行自我报告,如“假如让你的语文老师给你的语文成绩打分,你认为会是多少分”,用1~9等9个等级来表示,等级越高说明成绩越好。有研究表明,这种学业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对真实成绩的可靠测量[5],具有较好的内容和效标效度[6-7]。为便于在不同学校和班级间进行比较,对学生报告的各科成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学生报告的3门主干课学业成绩等级之间相关显著(P值均<0.01),相关系数在0.702~0.730之间。进一步因素分析发现,KMO=0.742,基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因素的方法,只能提取1个负荷大于 1.0的因子,累积解释总变异的 82.24%。因此,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的等级总和作为学业成绩水平的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同伴提名测验。运用社会测量法的正提名和负提名法要求被试写出他(她)最喜欢/最不喜欢和班里哪3位同学做朋友。根据每个被试所得到的“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标准化转化;然后根据标准化后的正提名(LMz)和负提名(LLz)标准分计算出社会选择性(SP=LMz-LLz)和社会影响力(SI= LMz+LLz)分数。采用“两维五组”模型标准将被试分为5组:①受欢迎组(SP>1.0,LMz>0,LLZ<0),②被拒斥组(SP0),③被忽视组(SI1.0,LMz>0,LLZ>0),⑤普通组(其他被试)。同时,对正提名标准分(LMz)、负提名标准分(LLz)、社会选择性分数(SP)和社会影响力分数(SI)进一步分析。
社交归因问卷。采用Connell(1985)编制的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表(MMCPC)[8],该问卷是为评定儿童对成功或失败的经历种种不同原因的解释而设计的,适用范围是三~九年级学生。问卷涉及4个部分,共48题。研究发现,MMCPC在中国中学生群体中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9-10]。鉴于本研究目的,仅选取该问卷的社交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该分量表共12题,包括“未知方控制”(未知控制)、“有势力他人控制”(外控)和“内部控制”(内控)3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该维度控制归因倾向性越强。该分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05,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未知方控制0.631,外部控制0.623,内部控制0.526,同质性信度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初中生同伴关系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学校间和不同年级间同伴关系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6,P=0.615; χ2=7.110,P=0.525)。但是不同性别间同伴关系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P=0.005)。男生的拒绝组人数显著多于女生,两者分别占总人数的12.0%和2.6%,男生更容易被同伴拒绝。但是,欢迎组、忽视组、争议组和普通组中,男生与女生人数差别均较小。见表1。
2.2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控制知觉各维度差异性检验 多变量检验表明,同伴关系类型在控制知觉上主效应显著(F=3.344,P=0.011);性别和年级在控制知觉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且性别、年级和同伴关系类型在控制知觉上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组在控制知觉的他人控制维度上主效应显著(F=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