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青少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不同测试结果比较
第1页 |
参见附件(1598KB,2页)。
张萍 王琛 余毅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测试方法和实验材料对攻击性青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的影响。方法根据AQ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得分将63名中学生分为高攻击特质组和正常组,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攻击图片再认、图片偏好判断和组词偏好实验,对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图片再认实验与攻击问卷的测试结果一致。实验材料(图片和词汇)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有显著影响,以词汇为实验材料所得结果更丰富。结论图片再认实验和攻击问卷对攻击性外显社会认知的测量具有一致性;偏好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结合被试特征和实验设计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探讨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
【关键词】 攻击 认知 研究方法 青少年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2496)
【分类号】B849
攻击性是个体与生俱来并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后天发展的一种心理本能,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很大的强化和发展[1]。它具有社会破坏性,并且受舆论、道德和法律等社会文化的约束和谴责。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个体攻击性具有内
------
攻击性是个体与生俱来并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后天发展的一种心理本能,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很大的强化和发展。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