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
攸佳宁 钟杰 梁耀坚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与心理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无效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探讨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有11.8%的大学生在过去1 a中有过1次或以上自伤行为,男生发生率(15.3%)高于女生(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自伤的危险因素(β男=3.42,P=0.025;β女=2.33,P=0.001),而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β男=-2.10,P=0.002;女生:β女=-1.60,P=0.045)。结论自伤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应研究以家庭辅导为主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 家庭 回归分析 学生
【分类号】G645.5
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直接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1]。自伤行为不仅对自伤者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影响情绪功能、人际关系及工作和学业表现。在西方,自伤行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而我国对自伤行为的研究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4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