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410062
高校新生共情能力与快感缺失相关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

    穆菁菁 马玉婷 赵菁 董毅 孔蕾 李龙春 孟祥明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的共情能力与快感缺失水平及其相关性,为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及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对随机抽取的合肥市3所高校551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本、二本和大专院校大一新生之间IRI-C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6,P0.01);除观点采择(PT)外,IRI-C其他各因子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一本、二本和大专院校大一新生间RSA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66,P=0.064)。与男生相比,女生除PT分外,IRI-C各因子得分均较高,而RSAS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SAS总分与IRI-C总分,PT,FS,EC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而与PD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共情能力较差。共情能力较高者快乐体验的感受能力较高,而过分卷入他人情绪体验者感受快感的能力则较低。

    【关键词】 精神卫生 人际关系 学生

    【分类号】B844.2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辨识和区分,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1]。共情作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适应社会及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2]。共情包括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前者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3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