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夏季 > 养生 > 正文
编号:12962025
夏季莫忘养阳气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年第7期
     老百姓对冬季进补都很熟悉,民间流传“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冬补三九”等俗语,都强调了冬补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困惑的是,夏季的三伏天是否也需要进补呢?

    事实上我们老祖宗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季养生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夏季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或养阳,或温补阳气,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井水温度与人体阳气

    城市居民一般都用自来水,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井水。井水大多有冬温夏凉的特点。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从深井里打上一桶井水,常常会看到井水冒着白气,手伸进水中,井水温温的,感觉很舒适;而在炎热的夏天,从深井里打上一桶水,喝上一口,甘甜清凉。在农村集体吃井水的村庄,一般在夏季干旱井水水位较浅的时候,村民要下井打捞几年来打水时不慎掉在井里的水桶或其他物品,而下井的人往往要穿上一件薄棉袄。由此可知,夏季深井里的温度是比较低的。

    井水冬温夏凉,跟自然界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状态有关。俗话说“冬至一阳生”,自然界的阳气从此开始生发,而潜藏于地下的阳气也于此时开始升发,向外释放;到了夏季,地下阳气的升发、释放达到最大状态。如果有机会在晴朗的三伏天中午到庄稼地里,可以看到一片氤氲蒸腾的景象——这是最直观的自然界阳气释放的现象。这时候地面上的环境是最热的,而地下却因阳气的大量释放,温度也随之降低,因而这时的井水是凉的;到了秋季,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到了冬季万物封藏,阳气也慢慢地潜藏于地下,到了三九天达到最大的潜藏状态,温度随之升高,所以这时候井水是温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阳气随着季节的更替,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三九天,人体皮肤腠理致密、毛孔收缩,人体阳气处于相对收藏状态,这时候适量进补可以增强体质、储备能量,以备来年春生夏长的消耗;在三伏天人体阳气大量释放,体内阳气处于相对空虚的状态,这时候要注意保养阳气,避免过度消耗,产生疾病。对于某些阳气虚的人群,则要适当温补阳气,以免阳气耗伤,贻祸秋冬。

    消暑莫贪凉 阳气须保养

    对于非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夏季不一定非要补阳、温阳,只要保养好阳气,不过度贪凉、耗伤阳气就可以了。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汗,但是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气血同源,出汗过多也会耗伤阴血。适当防暑降温,保持皮肤湿润而不流汗是很有必要的。

    夏季消暑,空调和冷饮凉食是常用的手段。但是空调温度不能太低,一般26℃即可。和室外气温不能相差过大,以免进出之时感受病邪。同时还要注意每天定时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盛夏酷暑,喝绿豆汤、吃西瓜是常见的消暑方法。绿豆是传统的解暑佳品,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10分钟左右即可;但有四肢冰凉、腹胀、腹泻、便稀等症状的体质虚寒者禁忌。绿豆银花汤可以防中暑,取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用。西瓜也是解暑的时令佳品,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

    对于夏季季节性疾病,中医常有一个病因叫“贪凉饮冷”,意思是在夏季炎热的天气里过度吹凉风、喝冰水而引起各种疾病。夏季天气炎热,适当吹吹凉风,喝点冰镇啤酒、冷饮,可以消暑解烦。但是,过度贪凉饮冷就等于寒邪外侵。夏季人体阳气处于释放状态,寒邪外侵阻遏阳气释放,阳气该出不出就会出现胸闷气促、高烧闷热等不适;夏季体内阳气相对较少,寒邪外侵伤皮毛内中脏腑,易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因此,夏季消暑一定不要贪图一时痛快而过多贪凉饮冷,耗伤阳气。

    体质虎寒 急当温阳

    虚寒体质的人(如有手脚冰凉、怕冷、大便溏泄、面白乏力、喜静少动等),夏季是最好的温补时机。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阳气释放盛壮,此时再用温阳补虚药物,三阳合一对付虚寒性疾病,调动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往往容易奏效。

    对于有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脾胃病,等等)或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性体质的人、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可以到医院接受天灸治疗,同时也可以在家进行穴位艾灸、拔罐、热疗来防治疾病、增强体质,改善夏季脏腑缺乏阳气温煦的状况。

    穴位艾灸 自助温阳

    体质虚寒的人,除了到医院治疗外,也可以在家自己温补阳气。足三里、神阕、气海、关元穴是常用的保健穴位,定位也比较容易,夏季经常在家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养阳气的作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屈膝时膝盖骨外下方有一凹陷处即外膝眼,下面四横指处即是足三里;神阕穴在腹部脐中央;气海穴在下腹部,脐下1.5寸(中医同身寸的“1寸”,是指自己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宽度,下同);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背腧穴是一组与五脏六腑经络直接相通的穴位,艾灸这些穴位可以直接温养五脏六腑。背腧穴穴位较多位置相邻,使用艾箱灸方便且效果更好。

    自己在家进行穴位艾灸,要选择质量好的艾条,好艾条点燃后不会自己熄灭,最好选择有烟的艾条。施灸时把点燃的艾条适当靠近穴位皮肤,以感觉不烫为宜,四五分钟之后出现红晕、感觉发热即可,每天灸一次。若施灸完毕而艾条没用完,在艾条火头处滴几滴水浇灭火头即可。

    拍打经络助阳气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阳虚体质比较怕冷的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运动,进一步激发身体阳气,保证气血通畅。身体健康的人做做也有益无害。

    1.双手虚握拳,两只胳膊前后交替甩动,捶打前胸、背部正中和两旁,每次10分钟左右,以活动到身热微微汗出为度。背部是督脉的循行部位,它统领着全身的阳经;督脉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部位,它是护卫身体的卫气运行的通道。捶打前胸后背,有利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脉的通畅运行,以激发阳气。

    2.在自然直立、手心向里的姿势时,胳膊、腿的外侧是阳经循行部位。用手拍打揉搓胳膊、腿的外侧部位,每次10分钟左右,也有利于激发身体的阳气。

    3.双手五指伸展开对插指缝,揉搓手指;晚上热水泡脚后揉搓脚部,特别是脚趾头、趾缝部位要揉到位。肢体末端气血不易到达,揉搓这些部位可以使气血尽可能多地到达这些部位,尤其适合手脚冰凉的人。

    食补助阳除湿

    长夏多湿,湿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而祛湿是补阳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在炒菜时适当放一些十三香等佐料。十三香含有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可以燥脾去湿,辅助阳气。在食补方面可以吃一些补而不腻的食物,如猪蹄、猪耳丝、动物的筋腱、肉皮冻、去油的排骨等。在熬粥时适当放些黑木耳、银耳、百合、黑芝麻、蜂蜜、枸杞等,也是养阴而又不滋腻的好办法。对于一些吐白黏痰、皮肤头发比较油、大便较黏、便后马桶不易冲洗的痰湿体质的人群,选用红小豆、白蔻仁、薏苡仁等煮粥吃,或取砂仁皮、厚朴花、玫瑰花泡水代茶饮,都可以助阳化湿,改善体质。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冬季常用的一款祛寒温阳汤,但是对于肾阳虚、气血虚较重的人来说,夏季也可以适当食用。取羊肉500克洗净、切块,用开水焯过沥干;当归30~50克、生姜100克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将生姜下锅内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干,铲起,与当归同放砂锅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再煲1小时即成,吃肉喝汤。

    推荐几款夏季养生粥

    莲子百合粥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将莲子、百合用清水浸泡至软,山楂干洗净。锅中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倒人大米转至小火熬煮20分钟。放入莲子、山楂、百合,小火继续熬煮20分钟。加入冰糖调味,即可盛入碗中上桌食用。百合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的作用,用百合和莲子一起煮粥有补肺、润肺、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冬瓜瘦肉粥 大米入锅后煮25分钟,将冬瓜切成小方块,猪肉馅加盐、湿淀粉拌匀后同加入锅中,继续煮lO分钟。冬瓜具有生津止渴、清热祛暑、健脾利尿的功效,适合暑热烦闷时食用。

    荷叶粥 粳米100克,荷叶1片,桂花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捞出后再漂洗一遍。锅内放入粳米和冷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熬煮20分钟左右。待米粒半熟时,将荷叶当锅盖盖在粥上。继续用小火熬煮15分钟,去掉荷叶,用桂花糖调味即可。荷叶清香升散,散淤健脾,有利于解除暑热烦渴,改善水肿。在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廉万营)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夏季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