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 > 2023年第10期
编号:415933
胃食道反流病的中医认识及辨证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23年6月23日 家庭医学 2023年第10期
     刘慧敏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胃食管反流病归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呕苦”“嘈杂”“食管瘅”等范畴,多以“吐酸病”“食管瘅”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本病病位在食管,病性以热证居多,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可伴有胸痛、上腹痛、暖气、胃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或同时伴有咽喉不适、咽喉异物感、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等。约40%的患者没有“吐酸”症状,大多数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咽喉不适、胸前区不适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基础;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寒热客于脾胃,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情志不随、思虑过度,或先天不足脾胃虚弱、久病体虚、胆病犯胃等,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主要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降浊,二者同居中焦,交通上下,是气机升降之枢。多种因素均可伤及中焦脾胃,发为本病。脾在五行属土,肝属木,肺属金,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中,木克土,土生金。若肝郁气滞、肝胆失于疏泄,则肝木乘克脾土,胆木逆克胃土,导致脾失于升清,胃失于降浊,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气机升降失常,痰随气升,浊气上逆,形成肝胃、肝脾或胆胃不和。若肝胆气机郁滞日久,化火生酸,邪热犯胃,则导致胃气挟火热上逆;若肝火上炎,反侮肺金,灼伤津液,则肺失肃降而气逆咳喘;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形成痰气交阻结于咽喉,故患者感觉咽喉部不适或有异物感。病程日久,因虚致瘀,或气病及血,形成气滞血瘀。因此,本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特点,虚者责之于脾,实责之于痰、热、湿、郁、气、瘀。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食则不消、完谷不化、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是其发病的最主要因素,这属于中医理论虚证的范畴。食、热、湿、痰等病理因素互结,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挟酸浊之气上逆,患者常有胃胀、暖气、泛酸、烧心等气滞、气逆及热邪犯胃之象。此为实邪所致,故其病机为虚实夹杂。患者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红肿,同时伴有胃脘部烧灼感。此症属于中医热证,但一部分患者亦常有四肢欠温、大便稀溏、胃脘部怕凉等症,表现出因脾虚内寒之症。因此,其病机又兼有寒热错杂。胃食道反流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应当根据证型辨证施治。主要治则为交通上下、畅达气机。依据病情主要应用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健脾化湿、理气化痰、活血祛瘀等治法。輕度胃食管反流病,可单纯用中医治疗,以辨证口服汤剂为主,或辅以针灸治疗;对诊断为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及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病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抑酸治疗效果亦不理想,且长期抑酸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停用抑酸药后病情反复。中医药在该病的诊疗方面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通过和降胃气来抑制胃气上逆,通过疏利肝胆来缓解胆汁反流引起的症状,通过健脾和胃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胃排空,等。

    1.肝胃郁热证

    主要症状: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或胃脘灼痛,脘腹胀满,暖气或反流食物,情志易怒,易饥饿,舌红,苔黄,脉弦。

    治宜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方药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黄连、吴茱萸等加减。
, http://www.100md.com
    2.胆热犯胃证

    主要症状:口苦咽干、烧心、胁肋胀痛,胸背痛,反酸,暖气或反流食物,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化胆热、降气和胃。方药用小柴胡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等加减。

    3.气郁痰阻证

    主要症状: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暖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开郁化痰、降气和胃。方药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等加减。

    4.瘀血阻络证

    主要症状: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暖气或反流食物,胃脘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百拇医药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加减。

    5.中虚气逆证

    主要症状:反酸或泛吐清水,暖气或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用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半夏、大枣、甘草、陈皮、白术、茯苓等加减。

    6.脾虚湿热证

    主要症状:餐后反酸,饱胀,胃脘灼痛,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溏滞,舌淡或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

    治宜清化湿热、健脾和胃。方药用黄连汤(《伤寒论》)。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等加减。常用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中成药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常用于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中成药如下,建议读者朋友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服用,切忌不可自行滥用。

    1.越鞠丸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暖气吞酸。

    2.舒肝和胃丸 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

    3.左金丸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胁肋胀痛、呕吐口苦、嘈杂吞酸等为表现的肝火犯胃证。

    4.胆胃康胶囊 舒肝利胆、清利湿热。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见上述症状者。

    5.胃康胶囊 行气健胃、化瘀止血,制酸止痛。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疼痛、痛处固定、吞酸嘈杂,以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 http://www.100md.com
    6.乌贝散 制酸止痛。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泛吐酸水、嘈杂似饥。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传统的非药物疗法之一,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亦有较好疗效。辨证属实证者,常用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中脘;辨证属虚证者,用脾俞、胃俞、肾俞、曲池、膻中、合谷、太冲、三阴交、天枢、关元等穴。以泻法和平补平泻为主。

    中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整体与局部兼治,与西医诊疗方案优势互补,弥补了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案的不足,减少了长期应用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给广大慢性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撰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