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房》 > 2018年第17期
编号:457583
3类16味临床常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9日 中国药房 2018年第17期
     侯腾飞 陈媛媛 张群群 孙爱萍 陈雅慧 孙洪胜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8)17-2432-0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7.30

    摘 要 目的:为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药”“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T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Atherosclerosis” “Active mechanism”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6月-2017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Scopus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临床常用于治疗AS的3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共16味中药(人参、黄芪、甘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枸杞子、川芎、丹参、红花、桃仁、水蛭、黄芩、黄连、赤芍、牡丹皮)的作用机制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6篇,其中有效文献79篇。临床常用于治疗AS的3类中药的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目前,针对中药治疗AS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局限于单味药或主要活性成分在机体中的作用,忽视了主要成分与非主要成分或复方中其他药味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 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炎症、高血脂、脂质过氧化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都是AS形成的原因。现代医学在AS防治中常用的保守治疗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但他汀类药的肝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使患者长期服药时产生大的身体负担[1]。从中医角度分析,AS的病因病机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肾虚、气虚,标实多为瘀、痰、热等。针对AS多因素、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具有单一作用机制的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而中药的成分多、作用机制多,能有效抑制AS发生和发展[2]。但中药复杂的成分和不甚明确的作用机制无疑是制约其应用的两大难题[3]。笔者以“中药”“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T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therosclerosis” “Active mechanism”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6月-2017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Scopus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70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