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4年第9期
编号:12745426
痛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思路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第9期
     痛风病症是一种顽固难治的病症,西药治疗痛风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因其毒副作用较大,故患者耐受性差。中医整体治疗的观念对从根本上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综合疗效,本文从中医对痛风的辩证施治及整体药物调养的角度加以分析,期望对临床治疗中合理正确使用中医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后期可累及肾脏,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形成和慢性间质性肾炎。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病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古人称为“王者之疾”的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药治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如消炎痛等[1],但它们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中医治疗痛风效果好、副作用少,长期以来被患者广为接受。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报道。

    1痛风的发病机制

    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朝,在中医学中属风湿痹症范畴,中医称之为“白虎病”、“历节风”。《丹溪心法》中所载:“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2]。”《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有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