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4年第12期
编号:12720876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第12期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和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在强制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0~II级)患者110例,均行X线及CT检查 ,结合部分病例自带外院MRI片进行对比分析三者中检查方法在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在0~I级病变上,与X线、CT检查相比,MR的检出率较高,检出符合率分别为58.7%与94.7%,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I、II级病变区分中, X线、CT及MR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检查中,X线、CT、MR检查各有优点,与X线、CT相比,MR的检查效果更为明显,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确诊中价值更高。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CT成像;影像学;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120-01

    强直性脊柱炎((Anky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的反应为中轴关节慢性非特异性,属于一个血清阴性脊柱关节亚型。因为该病的致残率高,且病程较长,所以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诊断中,X线、CT与MR等方法均有着应用,在检出病变中有重要意义,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影像学的认识,本研究纳入110例AS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1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15~47岁,平均年龄(32.5±26)岁,病程2个月到2年不等,平均病程(1.1±0.8)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骶髂部、下腰部或大腿后部隐痛不适,或晨起后出现僵硬,活动减轻后出现反复发作的很多症状,呈现间接性或者两侧交叉性,在夜间或阴天加重,经过实验检查,所有患者人体白细胞抗原均为阳性或者弱阳性,43例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阳性,67例为阴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行骨盆X线平片及CT检查,38例患者外院进行MR检查。

    X线机使用的是柯达DRX-Evolution Vx3733,摄片条件为:管电压80-95KV,管电流为200-320mAS。

    CT扫描机使用的是西门子16螺旋CT,球管旋转速度为0.4r/s,准直为0.7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由自动毫安控制,而扫描层厚度为16层0.75mm,将螺距控制在1mm以内[1]。由于CT扫描为大视野,骨算法重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基线为腰椎体上缘,由头侧向足侧进行连续轴位扫描,范围为腰5椎体、4椎体及全部的骶髂关节。重建参数:间隔0.7mm、厚度为1mm的薄层骨窗,横断位薄层骨窗连续放大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根据X线、CT的影像学表现,按纽约修订标准对X线骶髂关节炎进行分级,其中,0级:表现正常,关节面光滑整洁,且间隙未变形;I级:关节面模糊不清,骨皮质的连续性不理想,且无关节面囊性变化,未有骨破坏、硬化增生及关节间歇改变;II级:骨皮质局部硬化,且软骨下侵蚀、毛糙及下部微小囊变,关节面模糊不清及斑块状脱钙。强直性脊柱炎常发于骶髂关节,MR检查为骨质结构、骨髓信号的改变,由于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分型标准,本研究患者信号与形态正常者为0级、信号异常而无形态学异常为I级,信号改变且关节面模糊、软骨下发生小囊变为II级[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及CT表现 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显示0级46例、I级15例、II级49例;CT检查显示,0级41例、I级35例、II级44例。CT检查及X线片的主要表现是骶髂关节面模糊,且骨皮质的连续性较差,关节面下毛糙、造侵蚀,且骨质硬化,出现微小囊变,关节间未出现明显的变窄状况。

    2.2 MR表现 在MR检查中的骨髓信号改变上,本研究纳入的患者经外院MR扫描,25例未出现信号异常状况,其余骨髓信号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患者的主要表现为TIWI信号稍低,而压脂T2W1信号比较高。在骨质结构方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X线、CT检查显示,囊变、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MRTIWI均能观察到,不过 不如CT检查的直观性强,病灶数目与X线平片相比也较多,对II级局限在关节面下轻度骨质硬化不敏感,充分显示的仅有12例,低于X线的15例及CT检查21例,早期强制性脊柱的诊断符合率为94.7%,与CT检查诊断符合率58.7%及X线诊断符合率37.0%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3 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纳入的110例患者,均接受了X线片检查、CT检查,部分行MRI检查,诊断分为0~II级,对比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查诊断符合数,提示MRI显示病灶数量明显比CT检查、X线片检查多,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残性风湿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脊柱炎及韧带起止点炎、骶髂关节炎,中国该病的患病率为0.3%左右,且男性患者比较多,由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无法逆转,致残率较高,所以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避免发生不可逆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

    骶髂关节受累是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变的病理标志,也是早期的病理表现之一,根据1984年纽约修正的诊断标准,存在明确的影像学骶髂关节炎表现即可确诊,而放射学表现为双侧2级骶髂关节炎合并临床症状,所以一般确诊该病时,关节炎症可能已经存在一段时间[5]。在本研究中,笔者对比了临床常用的3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即X线、CT、MRI检查,分析3种方法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检查中,X线、CT、MRI各有优点,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相比其他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6]。在临床实验指标提示为强直性脊柱炎时,可首选X线检查,而无阳性发现时,可选择CT和MR进一步检查,联合应用这三种方法,可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佐证。

    参考文献

    [1]曾艺君,周杰,黄求理.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24(06):695-698.

    [2]陈睿,宋恒平,倪凤民.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策略及其治疗决策[J].颈腰痛杂志,2012,22(04):288-290.

    [3]田欧.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2,11(03):1866-1868.

    [4]赵德官.强直性脊柱炎的CT及MR影像学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3(11):445.

    [5]单秀敏.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3(02):107-108.

    [6]李泳,张海平,周锦标.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3(04):520-521., 百拇医药(胡英杰)